每日毅讯| Circulation子刊:心梗患者双抗一月内发生干扰性出血预示未来发生大出血风险高
每日毅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双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后第一月容易发生干扰性出血(Nuisance Bleeding,NB)(比如鼻出血、手臂出血点等)。这类患者是否未来更容易发生BARC大出血?降阶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降至氯吡格雷)是否可以降低出血风险?近期,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杂志发表了来自韩国的TALOS-AMI研究的最新分析结果。
研究者入组了来自TALOS-AMI试验中2583名稳定AMI患者,在替格瑞洛为基础的双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期间内出现干扰性出血NB(BARC1型出血)的患者与没有发生NB的患者用于本次分析。研究者评估了1个月内干扰性出血与BARC2、3 或5级出血,以及1至12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中风的复合事件)之间的关联。研究者还评估了氯吡格雷降阶治疗对伴或不伴有NB的患者的预后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基于替格瑞洛的DAPT治疗1个月后,416名患者 (16.7%) 发生了干扰性出血。在1年时,干扰性出血与BARC2、3或5型出血(HR=1.29 [95% CI,0.7–2.14])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HR=1.72 [95% CI,0.87–3.39)的发生无关。然而,干扰性出血患者在6个月时发生BARC 2、3或5型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HR=1.94 [95% CI,1.08–3.48];P=0.026),在接下来的6个月内降低。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相比,在干扰性出血组(HR=0.31 [95% CI,0.10–0.92])和非干扰性出血组患者(HR=0.58 [ 95% CI, 0.37–0.90]), 无异质性 (P相互作用=0.291)均可从使大出血发生降低。在DAPT降级后,无论是否发生干扰性出血,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都没有增加。
毅讯点评
本研究作为TALOS-AMI研究的事后分析,提示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以替格瑞洛为基础的双抗血小板治疗伴有较常见的干扰性出血,而且该干扰性出血预示着未来6个月内患者发生大出血的概率增高。对于这类患者采用降阶双抗治疗可以降低出血风险且不增加未来的缺血事件发生。同样是东亚人群的TALOS研究对我们的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CINTERVENTIONS.122.012157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扫码关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