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疫情防控优化后,居家要囤哪些药?万一“阳”了,怎么应对?
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广州防疫政策有了突破性优化,很多临时管控区解封了、堂食开了、进出一些公共场所也不查验核酸了…… 有人说,这简直像从ICU一下子到了KTV。 这些变化,对个人防护的要求更高了。不少人准备囤点药,以备不时之需。 毕竟,防患于未然,心里能踏实些。 可是,真有必要吗? 真要备,哪些药是必须的? 我们特地连线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志佳主任,他是该院新冠防治专家组组长,目前正在方舱支援。 想囤药?先别急,听听他的建议。
受访专家:孙志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曾先后被评为“羊城好医生”、“三院好医生”、 “三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冠防治专家组组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琶州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书记、领队
并不建议居家吃药有新冠症状,还是及时就医
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及时就医。 孙志佳主任表示,新冠的重中之重,是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防护。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
其次,虽说目前的防疫环境是有些变化,但感染新冠后,还是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自己备药吃药,其实不太靠谱。
像感染新冠后,出现发热症状,如果自行吃药,可能会暂时掩盖了症状,引发隐性传播。
实在要备药,他的建议是,像日常应对常见病那样备药就好,不用针对新冠来备药。
害怕得新冠,备点药预防可以吗?
一些人觉得,平时多吃点保健品,提高自身免疫力就不怕了。
而且首选就是各种维生素。
事实真是如此吗?
孙志佳主任表示,购买维C、维D来吃,虽说没有多大问题,但就怕过犹而不及。
“因为,如果你身体不缺乏维生素,是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的。”
而且,新冠跟体质,没有强相关关系。
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就是抵抗力好了,就不容易得病。
“但事实上,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就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来说,新冠跟体质好像没多大关系。”
比如,目前在方舱里,有些人的体质是不差的。
但有一点明确的是,体质不好的人得了新冠,风险会更大。
所以体质不好的人群,重在预防,一定要控制好基础病。像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阻肺等,感染后,风险会更大。
健康人群,中医会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比如肺气虚体质,怕冷、容易感冒、脸色苍白,适用于古方玉屏风散。
比如肾虚体质,可以用一些人工虫草制剂。
但对普通大众而言,难以自辨体质,盲目备药囤药并不科学。
所以,孙志佳主任建议,要先在医生指导下,辨清体质再用药。
遇到特殊情况自检阳性后,怎么应对?
万一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医院人太多了,挂不到号,自己如何先行缓解不适,给自己争取等待就医的时间呢?
平时可以备一些常用药。
提醒,如明确为新冠症状,非普通生病,要及时就诊。
方法很简单。在居家情况下,就是“见招拆招”。
疼痛。
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可以吃镇痛药。如布洛芬。
发烧。
超过38.5以上,可以干预一下。
非药物的,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酒精擦拭等。
药物方面,可以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退热药建议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咽喉疼痛。
可以吃一些喉片、含片、喷的散剂,如冬凌草片、复方鱼腥草片、健民咽喉片。
胃口减退、腹泻。
如保和丸、保济丸、藿香正气系列等。
不一定是每出现某个症状,就有对应的药物。中医在这里就有优势——
如果患者鼻塞,流鼻涕为主,可以加点辛荑花、苍耳子;
咽喉疼痛,可以加点荔枝核、芒果核。
咳嗽发烧了到底是新冠,还是普通生病怎么办?
孙志佳主任表示,咽喉疼痛,可能有炎症,不管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在处理上都是有共通点的。
在方舱里,他们救治患者,会分两方面——
一是针对新冠的处理;
二是更多地针对其他基础病,或因为新冠延伸出来的失眠、焦虑等问题,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状态,都有对应的方案。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多进行心理干预,有时候效果还会更好。”
附:秋冬中医药预防方,平和体质人群预防方
症状:
咽干、鼻燥、目涩,或有咳嗽、痰少、大便干等。
组方:
桑叶9克 、雪梨2个、杏仁9克、 生甘草3克 、山楂15克。
用法:
加水1000毫升,浸泡至药材变软,将雪梨去核切块放入,大火煮沸后转中火20分钟,煮取600毫升,供1人饮用,每人每次200毫升,每日3次,连服3天。老人、儿童可酌情减量服用。
偏虚寒体质人群预防方
症状:
平素体质偏虚,易感冒,容易疲劳怕冷,气短乏力,进补或食煎炸之品易上火。
组方:
北沙参10克 、生姜3片、乌梅2个、甘草5克。
用法:
加水1000毫升,浸泡至药材变软,大火煮沸后转小火30-40分钟左右,煮取400毫升,供1人分2~3次服,可服用3天。
☆偏湿热体质人群预防方
症状:
平素体质偏湿热,易受寒,无汗或汗出不多,咽痛、鼻干、口苦等。
组方:
鲜薄荷叶5片,鲜柠檬1~2片。
用法:
温水500毫升,浸泡加适量蜂蜜代茶饮。
(摘自《广东省2022年秋冬季节中医治未病指引》)
来源:《中国家庭医生》
文字编辑:叶美琪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王剑 | 审定发布:范琳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