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亿“颜值经济”来袭,医美行业如何从源头规范产品安全?
近些年,与我国经济一起腾飞的,除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还有大众审美的持续升级,人们与日俱增的医美需求逐渐形成了一股“颜值经济”浪潮。据Frost&Sullivan统计,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为1436亿元,年复合增速22.5%,预计到2024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85亿元。
但由于早期行业监管的缺失,导致医疗事故、资质缺失、假货劣货等问题乱象频发。据艾瑞咨询2020年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人因黑医美致残致死!
为了规范行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力求加强监管。其中,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医美产品监管愈发严格
医美产品厂商处于产业链上游,不仅毛利率高,其产品更直接影响终端人群的健康安全。
但由于医美产品辨识真伪门槛较高,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假货、水货等黑色产业链泛滥成灾。据统计,目前较流行的“轻医美”项目,如玻尿酸填充等,国内市场上70%的产品为假货、水货——这些也直接造成后续医疗事故频发。
根据中广汇智UDI公共平台梳理,自2017年以来,国家对于医美行业的整治行动持续进行。仅2019年一年,就出台了11份全国性医美监管相关文件。2020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共同出台《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进一步对医美产业上游的水货/假货、生物材料及仪器设备的注册证等进行整顿。
2022年,各地持续加大对医美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尤其着重打击无资质机构、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过度承诺、非法行医、使用假货水货、信息记录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并对医美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医美产品UDI已成必备要素
虽然国家持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但长期来看,医美行业在低渗透率下的高增速趋势不改。艾瑞咨询曾统计,我国的医美行业相较于韩、日、美等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如2019年我国医美项目渗透率仅为3.6%,相比之下,韩国是20.5%、日本11.0%、美国16.6%。可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医美赛道仍将是一片蓝海。
那么,在“颜值经济”这个赛道里,生产企业要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如何在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消费者生命安全同时,实现企业高速发展?其中关键就在于UDI。由于医美产品本身的独特性质,如经常需要注射入人体,或者敷于皮肤表面,在实际监管中一直以较高风险等级监管。
以下这几类常用于医美的情况,其管理类别风险等级均较高。
作为可吸收外科防粘连材料应用时,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作为注射填充增加组织容积产品应用时,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作为注射到真皮层,主要通过所含透明质酸钠的保湿、补水等作用,改善皮肤状态应用时,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作为医用敷料应用时,若产品可部分或者全部被人体吸收,或者用于慢性创面,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若产品不可被人体吸收且用于非慢性创面,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
作为辅助改善皮肤病理性疤痕,辅助预防皮肤病理性疤痕形成的疤痕修复敷料应用时,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
根据国家药监局、卫健委、医保局《关于做好第二批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公告(2021年第114号 )》规定,自2022年6月1日起,生产的三类医疗器械应当具有医疗器械唯一标识。
因此,对于常用的注射类医美产品而言,UDI已必须强制执行。而常用的敷料和医美美容仪器,因大多属于二类产品,虽然尚未强制要求,但也在下一步工作推进范围内。
此外,除了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外,在医美产业链中,中游经营企业和下游的使用单位也在倒逼上游生产企业实施UDI,如许多项目投标中明确要求产品必须具备UDI、一些产品进入使用单位必须具备UDI等。因此,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医美产品UDI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必备要素。主动规范医美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企业未来高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内医美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叠加疫情后医美修复消费的复苏,医美行业正迎来一个超千亿的增量市场。对于医美企业而言,通过实施UDI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更能实现借此契机完成自身数字化升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