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上海长海医院创新技术手术治疗腰椎疾病
专家介绍:毛宁方,男,江西宜春人。上海长海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干部。担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委会委员兼肿瘤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骨质疏松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脊柱专委会委员。第一责任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基金3项,参与完成各类基金项目累计近400万元。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脊柱外科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含Spine;EuroSpine等国际权威杂志)。主编、副主编骨科专著4部,副主译1部,参编5部。国家专利授权1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颈椎伤病);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脊柱微创技术),省级医疗成果三等奖(脊柱伤病)。专长:脊柱微创外科。
很多老年人都存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病初期腰疼或腿疼的症状比较轻,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患者开始出现下肢疼痛,麻木,行走困难等较重的症状。保守治疗疗效有限,不仅生活质量差,而且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物维持。而选择手术治疗,老年人往往担心手术刀口大,伤口恢复差,术后康复慢。到底要不要手术?是年龄较大患者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76岁老太太的腰椎疾病拯救之路。
徐阿姨退休前是一位一名纺织女工,工作性质的原因,她每天都要不停的弯腰和搬东西,退休后徐阿姨感觉腰部老有些不适,直到2020年,下肢开始出现严重的疼痛,她首先选择了保守治疗,2个月的针灸治疗对症状有轻微缓解,但下肢的酸胀感仍然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徐阿姨又用起了偏方——炒盐热敷腰部。几次尝试后,这个偏方似乎没能帮到她;无奈,徐阿姨到医院接受了射频消融的治疗,右下肢疼痛症状短期改善后,不到半年时间又出现了。短短1年时间,徐阿姨就步行百米都出现困难。
2021年2月底,坐着轮椅的徐阿姨在家人的陪伴下反复辗转于上海各大医院,几位教授给出的方案都是开放手术,刀口大约要10cm左右,徐阿姨想到自己多年的糖尿病,很担心自己伤口长不好,最终在病友的推荐下,她走进了长海医院脊柱外科毛宁方教授的诊室。“诶呦,太疼了大夫,两条腿又酸又麻的,走不到100米就不行了,太痛苦了”“您这病是腰椎管狭窄症,就像高架桥上堵车一样,神经通路被卡住了,需要手术!放心,用我们自主创新的短棒技术给您手术,切口减小一半、三天就可以下地”,毛宁方教授回答道。徐阿姨的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切口只有5厘米,缝了4针,术后第3天,徐阿姨的在护工的帮助下就尝试下地活动,第4天就出院回家康复了。
为了尽可能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脊柱外科毛宁方主任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改良传统腰椎后路开放手术技术,提出了短棒技术(Short rod technique)这一微创技术理念,并运用于临床已5年,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并已在脊柱外科国际知名SCI杂志发表相关论文3篇,推广这项中国技术。这项新技术主要由以下几个优点:
① “小切口”:将传统腰椎后路d手术切口缩小1/3——1/2,完成复杂的固定融合手术,刀口小,恢复快。
② “短固定”:由于所需的固定棒长度较传统棒大为缩短,减少了内固定对伤口内部愈合的影响;
③ “早下地”:相比传统手术切口,该技术不仅刀口小,内部剥离范围也大为缩小,因此术后出血、康复、感染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手术部位疼痛感较传统方式也明显减轻,术后3天左右就可下地行走,康复出院(见下图)。
微创短棒技术切口:左图为一个节段的切口长度,右图为二个节段的切口长度。均较常规腰椎手术切口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腰椎侧面观:红色区域为传统手术切口和内部剥离范围
腰椎侧面观:短棒技术条件下红色区域较传统手术切口大为减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