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中青年医师风采 | 心血管外科 罗文琦
罗文琦,42岁,医学博士,北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师从北京医院甄文俊教授研习冠脉外科,2006年硕士毕业于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同年留北京医院心胸外科工作至今。2014年师从北京安贞医院孟旭教授研习瓣膜修复、心脏移植及体外生命支持等技术,于2017年获得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
1医者担当,仁心仁术
从古至今,医生都把“大医精诚”奉为圭臬,医者的仁心、仁术,乃行医之本。罗文琦便是这样,自行医的第一天起,时刻告诫自己要努力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感患者之所感,用温馨的微笑温暖患者的心房,给他们以战胜疾病的信心。
罗文琦所在的心血管外科,其手术相对来讲创伤较大,风险较高,很多患者即使知道必须要做手术,也会因为手术需要“全麻”“开胸”“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复跳”等系列复杂程序,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而望而却步、逡巡不前。这时候罗文琦就会花时间去开导患者,努力站在患者的角度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操作过程,逐渐让患者消除对心脏手术的恐惧,并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配合医护的治疗。
罗文琦深知,很多心脏手术也只是心脏疾病治疗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式,不是做完手术疾病就治愈了。因此,他会在出院前悉心细致地指导患者:只有配合术后的自我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地药物治疗,才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手术的远期效果,获得更佳的生活质量。
罗文琦常说,我们外科医生不仅仅要向老师和前辈们学习手术技能技艺,更重要的是,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努力成为一名真正具有仁心仁术、得到患者和家属信任的好医生。
2外科之花,迎风绽放
众所周知,心脏外科手术难度大,对团队协作要求高,因此心脏外科大夫的培养成长周期相对较长。2011年,北京医院心胸外科细分为心血管外科和胸外科。心血管外科成立初期,罗文琦担任了4年的住院总医师,面临医生人数较少、患者病情较重的状况,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是常态,虽然辛苦,但他从不喊累,并把这些都看作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历练之路。每当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抑或顺利完成一台手术,他都充满了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罗文琦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十多年习惯了没有节假日,不管风吹雨打每天都要到病房查房,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从患者术前评估到术后管理,从手术获取搭桥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到完成一台台复杂的心脏手术,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努力,罗文琦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开展冠脉搭桥手术、瓣膜修复和置换以及其他常见的心外科手术,他的手术能力也通过帮助患者的长期实践,不断累积,持续提升。
心脏外科还有一个特点,要随时准备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对于一些心脏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必须尽快完成血运重建,才能及时拯救患者的生命。生命至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罗文琦与心外科团队枕戈待旦,在万家灯火的夜里,一次次为急危重症患者成功实施急诊冠脉搭桥手术。
罗文琦在开展常规手术的同时,不断攻坚克难,及时学习掌握新的手术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民服务:在科室率先开展骨骼化获取内乳动脉、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继续开展全动脉化和多支动脉搭桥技术,稳步提高了冠脉搭桥手术的近远期效果。
罗文琦还在瓣膜外科领域不断精进,积极开展保留后叶的二尖瓣修复术,主动脉瓣成形术等技术。在科室王怀斌副主任的支持下,罗文琦在我院率先开展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体外生命支持,与兄弟科室进行团队合作,成功挽救了多位心源性猝死、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并且将技术进行推广,使得ECMO技术成为急诊、重症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3教学相长,无私奉献
罗文琦作为科室教学秘书,悉心指导年轻医生和规培轮转的外科住院医师,认真完成各项教学工作,获评“北京医院优秀教师”。在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地将所学的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团队中的年轻大夫们,致力于团队整体水平的共同提高。临床工作之外,他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发表SCI文章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在2020年获聘《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作为一名医生,罗文琦还心系群众办实事,充分发挥自身心血管外科专业的优势,多次参加健康扶贫、义诊进社区等活动。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脏病专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罗文琦正是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积累,努力以“一名优秀中国心血管外科医生”的责任担当与拼搏进取,为人民健康事业不懈奋斗。
供稿:心血管外科
审校:心血管外科 王怀斌 宣传处 孔竞 李楠
主编:孔竞 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 李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