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老龄社会何以持续——唐钧在第三届老龄社会论坛上的发言
谈到人口老龄化的话题,很多人就会感到很悲观,但实际上未必如此。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难题,就是劳动力不足。但我们的劳动力并不缺乏,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超过14亿的国家,与人口几百万、几千万的国家相比,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之间,到了某个节点,绝对数会起决定的作用。中国拥有庞大人口基数,即使人口老龄化率达到35%,这是比较靠谱的预测的峰值,中国仍然有大约6亿多的劳动年龄人口,就中国所需要的经济规模来说,足够了。从现在已经可以看得到的趋势看,将来的物质生产并不靠拼人力,体力劳动大多可以用人工智能和高科技取代。工作方式更多的是脑力劳动,最近好像有个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最巅峰的时期是60-80岁,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同感。如今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起步,所以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不必过于悲观。
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看,老年人能够得到怎样的福利,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并不是由福利制度决定的,更不是由国家储备多少资金决定的。起决定作用的有两点:一是当时你所在的社会能够生产出多少物质财富。二是这些财富会如何分配。至于养老基金储备不足、社会福利如何提升,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要改变思路,总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收多少钱、发多少钱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尽早策划新的资金来源,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所有的储备积累的养老保险模式都会使得养老基金走向一个“类庞氏陷阱”,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必须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在养老金制度风险来临之前找到办法。需要有新的资源补充进来,并且实行公平合理而且可持续的分配制度。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逐渐形成一个服务型社会。为实现民生保障,尤其是老年人在基本生活、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护等方面的可靠的保障,采用直接提供服务的手段,也许更有效。上次开会我讲到照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人在未成年时和老年时,都需要有人照护。在青年和中年时,除了伤病残疾是要有人照护外,自己本身就是对老人和孩子的照护者。所有的照护服务,不仅要关注被照护者,照护者本身也是需要关注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这个产业和现在的工作模式大不相同,工作场地常常是在社区里和家里。这个产业没有多大的利润,但是创造的GDP是十分可观的,当然第三产业的统计要统计进去。未来社会可能需要这样的收支相抵,略有薄利的产业存在,这是吸收富余劳动力的最好的出路。我们不要轻易指责老年人退休后在家照顾孩子,没有这批老年人,想一想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会降到什么地步。这样的照顾孩子的活动,是社会劳动,是中学的政治经济学课本上讲的“人口再生产”或“劳动力在生产”,怎么就忘了呢?
现在大力提倡“时间银行”,我们缺乏深思熟虑,时间银行最初出现在欧洲,其基本的思路是用时间换时间,付出的是时间,回报的也是时间。因为欧洲的人工费用已经高得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用闲散的时间做服务,以置换老了的时候对服务时间的刚需。这种机制建立在单纯的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看成是等值等价的。但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现,服务的时间质量是不同的,比如同样两个小时,陪老人聊天和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在实际付出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时间银行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现在在很多地方,时间银行已经蜕变为“时间商店”,换言之,就用用物质报酬来偿付服务提供者付出的时间。这会使参与者把兴趣转移到物质报酬上,而对服务的志愿性质的热忱降低了。在中国,把大型体育活动,如奥运会的志愿者,和一般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志愿者混淆了,这对志愿服务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利。因此,为了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需要坚持倡导志愿服务的无偿性。无偿的志愿服务就是一个道德高地,可以从少数人做起,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但并不强制乃至绑架所有的人都参与。让真正有意愿参与的人参与其中就行,这才是志愿服务的真谛。我在浙江宁波北仑区看到老年志愿者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每天中午和晚上两次给有需要的老年人送饭上门,真是从内心里受到感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