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毒理学SCI期刊:电子烟可能更“减害”,但并不是完全无害

2022-11-28 17:28

研究数据显示,卷烟凝集物导致了细胞中更多外泌体蛋白表达差异,且明显富集于癌内通路;而电子烟导致的差异较少。

11月5日,全球毒理学权威期刊《体内毒理学》(Toxicology in Vitro)刊登了福州大学余素红副研究员团队论文,指出电子烟对细胞的影响明显小于传统卷烟。

该研究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将3D人体支气管模型中的细胞亚细胞分别暴露于电子烟烟气、传统卷烟烟雾和新鲜空气中。研究人员分别观察了4小时和48小时细胞恢复期后的细胞基因表达,发现卷烟烟雾会导致细胞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明显地反映在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方面。而暴露在电子烟烟气下的细胞却无明显变化,甚至与暴露在新鲜空气下的细胞反应类似。“我们观察了暴露在卷烟烟雾下的细胞,发现4小时后并没有显著变化,但48小时后,细胞中与周期和死亡通路相关的基因都被激活了。相反,那些暴露在电子烟烟气下的细胞在4小时后某些指标略微升高,但48小时后却没有任何基因通路被激活。”研究人员表示

研究数据显示,卷烟凝集物导致了细胞中更多外泌体蛋白表达差异,且明显富集于癌内通路;而电子烟导致的差异较少。同时,毒理学研究发现,卷烟凝集物明显抑制了细胞活性,而电子烟凝集物没有出现类似负面作用,提示电子烟的细胞毒性相对较小。

(论文发表于毒理学SCI期刊《体内毒理学》)

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发现,电子烟可能是一种“减害产品”。2021年,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在《癌症》上发表论文表示,电子烟不仅可以作为有效的戒烟工具,还可以减少烟民肺致癌物的产生。2022年,《Nature》杂志发表评论指出,对牙周健康患者而言,电子烟可能是更安全的尼古替代品,可以减少患口腔癌的风险。

余素红副研究员表示,本研究首次从外泌体出发,系统分析了卷烟和电子烟的安全性,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卷烟相比,电子烟相对危害较小,可能是一种减害产品,”余素红认为,“但电子烟并不是完全无害,非烟民不应当使用。

备注: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细胞,基因,研究,外泌体蛋白,癌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