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医疗领域,互联网人也大多集中在数字医疗或者AI影像方面,很少有人选择高门槛的药物研发。而他们也非常需要懂医药的联合创始人,例如浙江大学候延军教授与邓亚峰共同创办碳硅智慧。
此前,智药局策划了《中国AI制药版图》专栏,备受读者关注。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时间、空间及行业主体三个维度,梳理出了《全球AI制药版图》。 本文概述了自2020年-2022年期间,全球布局AI制药的6大主要国家及地区,并对行业领先的28家公司(15家已上市)、投资机构TOP50及各国的研发机构进行了简要介绍。 2020年至今,无论是初创公司数量、投资机构数量及投资金额、研发进展上,全球AI制药产业均呈增长趋势。
600家AI辅助药物研发企业
截至2022年Q3,全球约有600家AI药物研发公司,同比增长21.6%(2021年Q3,470家)。
图:全球AI制药公司分布
其中,美国作为领先的发达国家,AI制药企业数量全球第一。2020年诞生了近130家AI制药初创公司,全球占比54.4%;两年后该数量达343家,增长了近3倍。 其次,欧洲地区的AI制药公司数量近年猛增,2022年累计150家,全球占比25%。2020年该地区仅30余家初创企业。此外,亚洲、中东地区相关数量持续增长,约占总数的13%。
图:全球AI制药上市及领先企业分布情况
据智药局最新统计,中国如今已有近80家相关企业,英矽智能、晶泰科技及冰州石生物三家企业发展迅速,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20年,英国AI制药企业数量占比下降6%,目前约有50家;北美加拿大地区也有小幅下降。 领先的28家AI制药企业中,15家已上市。其中,美国9家,英国2家,欧洲、丹麦、瑞士、加拿大各1家。管线数量及临床进度上,TOP3分别为Landos Biopharma(6/17)、Recursion(4/16)、Exscientia(3/26)。
全球上千家AI制药投资机构
投资机构数量上,目前约1120家机构和基金关注AI辅助药物研发赛道,近两年增长了近一倍。
图:全球AI制药领域投资机构分布
美国继续领先其他国家,因为这里坐落了全球超过一半的AI药物发现公司,593家投资机构落地于此,约占总数的53%。与2021年相比,英国和欧洲、中国的投资者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分别为212家、67家、62家。 进一步看,AI药物研发领域投资者Top50中,亚洲的投资者数量显著增长,主要落地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三个地区。
图:全球AI制领域主要投资机构及参投次数(部分)
2022年,全球热衷AI制药赛道的投资机构TOP5分别是Casdin Capital(19起)、SOSV(14起)、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4起)、GV(13起)、Y Combinator(12起);国内值得关注的投资机构有红杉中国、五源资本、腾讯、真格基金等。
全球医药研发中心情况
据海外媒体Fierce Biotech今年8月发布的《2021年全球十大研发机构榜单》,中科院以自然指数得分1963,高居榜首。此外,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三所高校入选。 排名第二、三的机构分别为美国哈佛大学、欧洲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协会。前者有20多座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建筑,与博德研究所有重要合作;后者搭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机构网络,机构之间独立运作并拥有自己的预算。大部分工作都涉及生命科学和化学。 各国其他知名研究机构还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等。 研发中心数量上,据DPI 2020年AI辅助药物研发报告中,全球约有35家AI药物发现中心。主要位于美国、欧洲及亚洲地区。
图:2020全球研发中心占比及分布图(来源:DPI报告)
由于投资者数量增加,美国的研发中心数量占比全球领先;同样的趋势还出现在欧盟,其在该领域的投资者数量居世界第二,研发中心的占比也居第二位。
中国地图上的73家AI制药企业
图:智药局数据库
4.1 总体概览
俯瞰整个中国地图,AI制药企业主要分布在科研资源丰富或者产业集群的地带,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最为突出,均有10家及以上AI制药企业选择落户。
苏州和杭州也在大力布局医药产业,吸引多家AI制药企业,以助推当地科技发展和完善产业经济。 根据创始人/团队的不同背景,中国AI药企主要分为6类:高校/研究所成果转化、互联网大厂入局、基金孵化;或海归博士、资深药企专家、互联网人创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可以根据创始背景将公司分类,但事实上各公司在团队上的距离正在缩小,例如创始人以技术出身的公司正在大力招揽研发专家,通过联合创始人的方式也可以增加创始团队多元化,补齐短板。 新玩家们的融资差异不大,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由于CRO、SaaS等业务前景有限,而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自建管线。
图:智药局数据库
4.2 六类创业公司 高校/研究所成果转化
关键词:教授/博导、产学研、学术成果丰富
依托高校或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而转化的公司,构成了AI药企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基于教授/博导多年的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积累了很多技术和经验,在适当的时候被转化出来。例如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转化成果——燧坤智能,就是基于曾坚阳教授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此外,教授们借助高校平台进行同校/跨校课题组合作,也为最前沿的交叉研究带来保障。不过部分博导们因为科研、行政职务、家庭或者年龄等因素,难以全职创业,很多时候选择从校外找一位CEO负责公司运营,博导们则担任CTO或者CSO职务。
名校博士(后)创业公司
关键词:海归、年轻人、敏锐
AI制药领域的博士创业者们大多是80后(创业时不到35岁),师从学术大牛,或毕业于知名实验室或研究所,与导师的研究一脉相承。相较于博导们,这些年轻人思维更加开阔,也愿意尝试新事物,对市场有较高的敏锐度,有冲劲和毅力办好一家公司。例如晶泰科技的三位创始人是MIT的博士后,主攻量子物理,却跨界来到AI制药。创业者们学术背景大多是物理或者计算机,缺乏成果的药物研发经验,尽管有药物专家坐镇,在商业模式上以CRO为主。
资深药企专家创业
关键词:经验老道、资源丰富
他们大多有10年以上的研发经验,成功将药物推至临床甚至上市,直到在药企做到中高层的位置,他们也是以往最传统的医药创业者,代表性人物就是药明康德创始人李明。AI赋能医疗的浪潮下,部分资深药企人选择走在创业的最前沿,用计算的方法加速药物的发现,且管线以自主研发为主,CRO服务为辅助。成功的医药创始人也选择在这个方向掘金。例如胜泽泰成立子公司胜普泽泰,专注AI+多肽药物研发;维亚生物选择和百图生科共同设立索智生物。
互联网巨头
关键词:高起点、构建生态、投资
2020年,中国AI制药市场的火热,原本专注于投资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入场。华为云EIHealth、百图生科(百度)和云深智药(腾讯)相继成立,它们一出世就拥有高起点,在算法和算力上优势非常明显。 借助母公司的影响力,这些公司几乎没有客户拓荒期,和多家跨国药企、高校、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构建AI制药生态。但互联网公司的短板也较为明显,即缺乏对药物研发的深度理解,AI专家和药化专家可能无法完美配合。
基金孵化
关键词:资金雄厚、投资人创业
这类创业公司与药企系一样,创始人多为资深行业人士,但是基金孵化的背景,让这类公司诞生之时底气十足,且资本还会持续加注,现金流充足。此外,投资人转身创业也是该类公司的一大特色,如科因生物创始人-王一恺博士曾为峰瑞资本副总裁,普瑞基准联合创始人-季序我博士是沃生投资合伙人。 丰富的产业背景和投研经验,让他们对新药研发趋势有独到判断,而峰瑞资本和沃生投资分别成为两家公司的天使投资机构。
跨界创业者
关键词:占比小、AI技术优势
除了互联网巨头外,由于AI制药独特的前沿交叉学科属性,有少部分人选择跨界进入医药行业,以互联网人为主。 例如望石智慧创始人周杰龙曾是百度的高级算法工程师,焕一生物创始人安雯曾经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 前360集团副总裁,现碳硅智慧创始人邓亚峰曾解释自己为何进入AI制药行业:技术的可迁移性、自身的职业规划,以及AI+的时代机遇。即使是在医疗领域,互联网人也大多集中在数字医疗或者AI影像方面,很少有人选择高门槛的药物研发。而他们也非常需要懂医药的联合创始人,例如浙江大学候延军教授与邓亚峰共同创办碳硅智慧。
参考资料: 智药局数据库、DPI2020-2022年AI制药行业报告、各大公司官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