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CSCO | 周俊教授:循着希望的曙光突破前行——消化道肿瘤CAR-T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肿瘤治疗领域划时代的进步,尽管与血液系统肿瘤相比,以消化道肿瘤为代表的实体瘤领域中CAR-T治疗的进展相对缓慢,但近期也迎来诸多曙光。
在刚刚落幕的第25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众多专场特别探讨了CAR-T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热点话题。为此,【博医荟】特邀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阿特蒙医院周俊教授聚焦消化道肿瘤领域CAR-T治疗探索,解读研究进展,剖析当前挑战,展望未来方向。
“当红”靶点百花齐放CLDN18.2 CAR-T初现曙光
Q1:当前实体瘤领域CAR-T治疗的探索中,CLDN18.2 CAR-T在消化道肿瘤中取得了亮眼疗效数据,您认为Claudin 18.2靶点能有如此优异疗效的原因有哪些?在您看来,当前还有哪些CAR-T靶点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前景可期?
周俊教授:肿瘤抗原的选择是影响CAR-T疗效的核心。目前实体瘤CAR-T治疗中,CLDN18.2是进展最为瞩目的靶点之一,其特异性高表达于多种消化系统肿瘤,尤其是胃癌(阳性率约为60%),其次为胰腺癌(阳性率约为40%),此外还有胆管癌和肠癌(阳性率约为30%)等,正常组织中仅在胃上皮细胞有少量表达,是比较理想的治疗靶点。
根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牵头开展的Ⅰ期临床试验前期数据来看,靶向CLDN18.2的CAR-T(CT041)在晚期胃癌/胃食管交界处腺癌(28例)后线治疗中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60%以上(61.1%);该研究还纳入了5例胰腺癌和4例其他消化系统肿瘤,总共37例患者的ORR接近50%(48.6%),作为后线治疗,这样的有效率非常不错,显示出这一靶点的可期潜力。目前针对CLDN18.2的药物开发,除了CAR-T以外,还有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单抗等,非常热门。
间皮素(MSLN)也是目前消化系统肿瘤领域比较关注的新型靶点。与CLDN18.2类似,MSLN特异性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正常组织中低表达。但MSLN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中也有表达,CAR-T治疗时肺部不良反应潜在风险增加,需要特别重视。GPC3这一靶点的研发目前主要针对肝癌,前期的CAR-T治疗临床试验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疗效。
此外,靶向BT001的CAR-T用于多种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Ⅰ期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中,BT001也特异性高表达于多种消化系统癌细胞(平均强阳性率在30%左右),尤其是结直肠癌、阳性率达50%以上,有望成为肠癌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治疗靶点,前景广阔。
三大瓶颈亟待突破大幅限制实体瘤CAR-T疗效
Q2:与血液肿瘤相比,当前大多数CAR-T治疗在实体瘤中的探索尚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且疗效稍逊,您认为其根本原因有哪些?
周俊教授:与血液系统肿瘤相比,CAR-T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主要是受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血液-肿瘤屏障阻碍了CAR-T进入肿瘤组织。
CAR-T回输后,要从外周血进入到肿瘤组织,需要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肿瘤微环境(TME)中,但有很多基质阻碍CAR-T向TME浸润。为了增强CAR-T穿透屏障的能力,研发时通常会进行相应的改造,例如加入一些能够水解肿瘤基质的蛋白酶,可一定程度上提高穿透率。这一点与血液系统肿瘤有本质的差异,血液系统肿瘤CAR-T可以直接在血液中作用于肿瘤细胞、没有屏障,因此疗效显著。
其二,与血液系统肿瘤常用的CAR-T靶点相比,实体瘤现有靶点抗原表达阳性率还不够高。
以B细胞淋巴瘤为例,CD19在肿瘤细胞中广泛高表达,CAR-T易于识别、结合肿瘤细胞,因此治疗有效率高。而实体瘤中,尽管如前面提到的CLDN18.2、BT001等,已经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一些靶点,但阳性率最高也仅为60%左右,与血液系统肿瘤不可比拟。
其三,实体瘤CAR-T容易脱靶,产生毒副作用。
由于实体瘤靶点的局限性,部分正常组织中也会表达抗原,CAR-T治疗后可能“误伤”正常组织、出现脱靶效应,增加了安全性风险,部分不良反应甚至是致命性的。由于这些安全性事件,可能需要终止(启动OFF-switch、化疗等)CAR-T 的扩增和作用,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现出抗肿瘤效应,这也是目前实体瘤CAR-T疗效尚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视四大关键环节
提升实体瘤CAR-T疗效和安全性
Q3:在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您认为消化道肿瘤领域CAR-T治疗的探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
周俊教授:针对消化道肿瘤开展CAR-T治疗的探索,临床应尤其关注以下四点。
第一,把好首要“关口”,筛选合适患者。
对于实体瘤CAR-T治疗,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患者选择。目前国内实体瘤CAR-T进展最快的也仅在Ⅱ期研究阶段、尚无获批上市的产品,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总体有限,使用时间尚短。同时,CAR-T的部分不良反应凶险,可能致命。
因此,临床研究中选择患者时在体力状态、器官功能、疾病阶段方面都有严格标准。首先要求是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但如果肿瘤负荷太大或经治线数太多,往往全身情况较差,难以耐受CAR-T治疗。目前临床试验入组一般要求体力状态(PS)评分为0~1分,不能超过1分。器官功能方面,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都需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提高CAR-T治疗的安全性。
第二,个体化清淋,为CAR-T回输培育优渥“土壤”,
清淋方案的个体化制订至关重要。清淋的目的是为了在回输CAR-T细胞之前,大幅降低淋巴细胞水平,为CAR-T在体内的扩增提供空间、创造条件,一般要求将淋巴细胞数量降到0.2×10⁹/L以下。关于清淋方案,目前主要参照血液系统肿瘤经验,采用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其中环磷酰胺毒性相对更小、而氟达拉滨毒性较大,因此清淋方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体力状态、器官功能等)进行个体化调整。完成清淋之后,一般间隔两天回输CAR-T细胞,以避免清淋化疗的毒副作用影响。
第三,安全至上:严密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在CAR-T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实践中,最为复杂和紧张的环节是在CAR-T细胞回输之后的安全性管理。CAR-T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目前临床上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处理经验,有一套标准操作规程(“SOP”),一般能够做到早期识别、有效控制。
神经毒性也是CAR-T治疗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不良反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后期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非常大。神经毒性早期表现主要是患者在定向、定位、认知方面的紊乱。因此,CAR-T回输后最好有亲密的家属陪伴患者,嘱咐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行为等是否有细微异常,有助于提高早期识别率。
此外,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类极为凶险的不良反应,治疗棘手,死亡率高。对此应强调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例如血小板减少,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往往都较高,早期发现依赖于回输后密切地检验监测,增加检测频率能够极大提升早期识别率,及时处理,减少血小板急剧下降带来的危害性后果。
第四,多学科密切协作,夯实自身复合能力。
CAR-T治疗安全性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早期识别,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开展CAR-T治疗对临床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勤查房、仔细分析数据,一定不能偷懒。同时,与相关学科保持密切沟通、协作,全面掌握临床基本功(包括预判能力、穿刺等常规操作能力),都是临床医生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必备的素质。
一次回输多元联合,多靶设计结构改进——实体瘤CAR-T的发展方向
Q4:展望未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实体瘤患者从CAR-T治疗中的获益,您认为在治疗靶点选择、实体瘤浸润、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探索与努力的方向?
周俊主任:关于实体瘤CAR-T治疗未来的发展和突破方向,首先比较明确的是,实体瘤中主张一次性回输,不同于血液系统肿瘤可以多次回输。这是由于实体瘤容易形成免疫逃逸,二次回输的疗效往往大打折扣,这一规律在不少实体瘤中都已被观察到。
其二,联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提升实体瘤CAR-T疗效,例如与PD-1单抗、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等联合,能够从机制上改善TME,具体包括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TME缺氧、解除TME免疫抑制状态等,协同增强CAR-T的肿瘤杀伤效应。未来,CAR-T甚至可能与化疗联合。
其三,鉴于实体瘤的高度异质性,设计双靶点甚至多靶点CAR-T也是未来的研发方向之一,以克服免疫逃逸、提高疗效。现有靶点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肿瘤细胞表达的阳性率不够高、部分正常组织也有表达等,单靶点CAR-T的不足有望通过多靶点来弥补。
其四,CAR-T的结构改造是研发人员已经在努力的方向,包括CAR的设计、刺激域的优化等,主要目的围绕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对抗原的识别与结合,二是提高穿透屏障的能力,三是提升CAR-T作用的效应性,四是增强CAR-T的扩增能力。
总是,无论血液系统肿瘤还是实体瘤的治疗领域,CAR-T疗法都有广阔的前景。但当前实体瘤领域还有很多瓶颈和挑战需要去克服和解决,临床探索在不断提升疗效的同时,还应重视有效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更好地从CAR-T治疗中获益。同时,未来CAR-T治疗的应用时机也将有望前移,从而使更多实体瘤患者能够更早、更多地获益。
专家介绍
周俊
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阿特蒙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消化系统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肝胆胰肿瘤、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诊疗。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GUT》、《J CELL PHYSIOL》、《J CELL BIOCHE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发明专利一项。
编辑 | yueli
审核 | 周俊
排版 | luping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