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五年存活率约50%,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全国心衰日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11月26日是全国心衰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心衰
什么是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通过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
心脏泵血功能衰退,输出血量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射血功能下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导致身体其他组织淤血肿胀,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心衰表现。
哪些症状是心衰预警信号
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仅仅于较重的体力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轻度体力活动即感到呼吸困难,严重者在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以致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休息。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另一种表现,患者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
乏力、运动能力下降:心衰患者经常并且早期就可以出现疲乏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水肿:与肾脏引起的浮肿不同,心衰引起的水肿多先见于身体低垂的部位,比如下肢,卧床患者常表现在腰、背及尾椎骨周围等部位,按压可出现凹陷,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腹腔积液。
咳嗽和咳痰: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严重者可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痰,多与呼吸困难并存。很多患者常被误诊为肺部感染。此症状是心衰引起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渗出所致。
其他:心衰患者还可有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失眠、心慌等不特异的症状。严重心衰引起脑缺氧时,患者还可出现嗜睡、眩晕、眼前发黑、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心衰患者要注意什么
第一,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戒除不良嗜好,包括吸烟、饮酒、药物依赖等。要尽快就诊于心衰专科,由专科医生开具治疗症状及改善预后的药物。
第二,需要定期回到门诊随访,向医生陈述近期的自我感觉变化。由医生根据患者近期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性随访每l~2个月1次。重点随访每3~6个月1次。
第三,严重心衰患者摄入液体量限制在每天1.5~2.0升,有助于减轻症状并缓解肺淤血。这里要注意的是,液体摄入量包括来自输液、饮水、汤、粥、蔬菜、水果中的水分,并非仅是饮水量。
第四,心衰加重期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可在床上做下肢被动运动以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情况改善后,在不引起不适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适度活动,以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第五,心衰患者还要避免以下情况: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种感染;饮食不当,未控制水量,食物偏咸;不遵从医嘱,擅自停药、减量;未经专科医生同意擅自加用其他药物。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人均寿命延长,心衰人群越来越庞大。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心内五科主任戴翠莲教授介绍,过去10年,成人心衰发病率由0.9%增至1.3%。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约50%,和一些恶性肿瘤相当,但其危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戴翠莲教授表示,近年来心衰治疗取得长足进步,药物规范治疗能让患者极大获益。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厦心积极开展病因学治疗,比如:由心梗或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衰,可实施介入手术放支架;对心脏瓣膜病变等结构性心脏病所致心衰,厦心自主研发材料实施二尖瓣或三尖瓣钳夹术,相关技术在国际国内领先;对于心衰晚期患者,厦心能够成熟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移植存活率高。
厦心作为首批中国心脏康复中心,对门诊及住院心衰患者积极开展心脏康复训练,显著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此外,厦心通过科普宣教、生活方式指导、早期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避免发展成心衰或延缓心衰进展。
心衰患者病情控制得好,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然而,心衰患者往往缺乏规范的管理和随访,存在药物依从性差、容量管理不到位、自我监测不及时、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等问题,从而导致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低、死亡率高、预后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因此,心衰患者的教育和全程管理是心衰诊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更好地配合诊疗,减少急性心衰发作,尽可能维持疾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费用开支。
近日、厦心在全省率先推出心衰护理门诊
作为首批中国心衰中心之一,厦心2018年就开设了心衰专病门诊。继在本地区率先开设心衰门诊之后,今年9月,厦心又在全省率先推出心衰护理门诊,每周三上午开诊,对出院的心衰病人或门诊病人进行随访、宣教、评估,开展呼吸功能康复,并联合康复门诊开展肢体功能康复。
福建卫生报综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健康中国
编辑:兜兜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