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挑战刀尖上的“舞蹈”
手术台上,几双眼睛死死地盯住手术野,生怕疏忽任何一个角落; 无影灯下,手术刀、止血钳、电凝刀……各种手术器械相互交织; 主刀医生王春国头戴放大镜,在助手的配合下,完成着各项高难度的手术步骤。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临近尾声,就剩下最为关键的一步。 3分钟、 5分钟、10分钟……手术台背后的体外循环师林玉莲和贾利民一次次的提示这手术结束后的深低温、停循环计时。 整个手术间一片寂静,只听见生命监护仪发出的“嘟嘟嘟”声音。
“好,心跳复跳成功!”主刀医生王春国脸上一阵欣喜。 这是一台与生命赛跑的“手术马拉松”,刚刚完成的是被称之为“刀尖上的舞蹈”的心脏主动脉夹层手术。 在台州,能够熟练开展此类手术的仅有台州医院一家。 患者是一位年仅40岁的中年男子,当天吃完早餐后,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出现胸痛,在胸骨的后面出现撕裂一样的疼痛。
刚开始,家人还不知道病情的严重性,就在准备回到房间休息的时候,病人突然出现晕厥失去意识,但持续一两分钟后意识逐渐转清,但胸痛症状仍然没有缓解,家人立刻把病人送到台州医院急诊科就诊。 送到台州医院急诊科已经是中午,经验丰富的急救人员迅速启动胸痛患者诊治流程,开辟绿色通道。
经过胸腹主动脉CTA及心超等检查,发现主动脉夹层,已经累及到主动脉瓣膜及主动脉弓上血管,在急诊科就诊期间患者血压一直较低,最低至80/50mmhg左右。 急诊科迅速为病人建立深静脉通路、补液、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艾司洛尔控制心室率和吗啡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立即请胸外科、血管外科和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会诊。 通过紧急会诊,明确病人患有主动脉夹层A型。当天下午四点,病人被紧急送到手术室。 而就在此时,台州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王春国和助手已经在手术间做好手术的一切准备。 这是一台难度非常高的手术。
病人的升主动脉已经完全破裂,主动脉瓣膜已经关闭不全,而王春国要做的就是利用人工血管置换技术,把破损的主动脉换掉,还要处理主动脉瓣膜,这不仅考验主刀医生的操作水平,更需要医生的速度。手术中,最危险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主动脉弓的置换。 因为此时要停掉病人下半身所有的循环,人体内除脑部以外没有一丝血液流动。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步骤,病人就会因全身缺血时间长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坏死,大脑也可能因为供血不足而永远“冬眠”。
从下午的4点到次日凌晨的1点,整整9个小时,在王春国的主刀下,医护人员硬是从“鬼门关”把这位小伙子的命拉了回来。 走下手术台,王春国的手术衣已经湿了一大半,虽然王春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主刀这种手术了,但王春国都把每一次手术当成第一台来做,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有能力做这个手术,不仅仅意味着技术的进步,更是为台州患者赢得抢救生命的先机。”台州心胸外科学科带头人、著名心胸外科专家朱成楚说。 早在2003年的3月8日,台州医院心胸外科与浙二专家合作完成了台州首例主动脉夹层手术。
“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台州医院要实现心脏大血管手术的独立完成能力,让台州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端医疗技术。”朱成楚说。 主动脉夹层病情危急,手术难度也特别大,甚至被称为“心脏外科皇冠上的明珠”。
在过去,台州还没有哪个医疗团队能独立完成这一手术,只能转送上级医院或是外请专家。 十几年来,在朱成楚教授的推动下,台州医院心胸外科先后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多名医生送出去进修,在科室内营造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 2021年11月11日,台州医院心胸外科王春国主任医师在台州首次独立完成自主开展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成为台州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重大突破。
目前,台州医院每年心胸外科手术量4000多台,其中心脏大血管手术250多台,其中心脏大血管手术微创化达50%左右。 目前,台州医院已经能够熟练开展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心脏瓣膜病修复和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等,并培养了叶敏华、马德华、王春国等一大批优秀的心脏外科医生。
一台成功的心脏大血管手术需要全院医疗资源的配合。今年11月6日,台州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在台州医院成立,台州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的成立,将建立区域协同救治机制,通过心胸外科、心内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麻醉科、放射科、超声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统一诊疗规范,优化诊疗流程,为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高效、便捷、最佳的治疗途径及方案,达到缩短诊疗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推进心脏大血管诊疗中心的建设,建立持续发展的高效的诊疗机制,同时促进台州及周边地区心脏大血管相关疾病的诊疗能力提高。” 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梁军波说。
供稿 | 方永乐
编辑 | 朱小敏
审核 |吴践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