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指标之“十驾马车”,你知道吗?

2022-11-25 15:39   合肥高尚医学影像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排尿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细小的泡沫,这些泡沫经久不散,就要引起重视了,这些可能是肾脏的病变。

糖尿病是以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抵抗。长期血糖增高会对人体的心、脑、肾、血管及周围神经等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进行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并接受合理的降糖治疗。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被专家们总结成了通俗易懂的新旧“五驾马车”,新“五驾马车”防治并发症,旧“五驾马车”控制高血糖。

新“五驾马车

1、控制胆固醇

2 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紊乱是甘油三酯(TG)升高、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维持健康血脂水平、控制血脂紊乱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取,增加n-3脂肪酸、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甾醇的摄入,减轻体重(如有指征),增加体力活动。

同时,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可以降低TC和LDL-C水平,一般的糖尿病患者LDL-C低于2.6mmol/L、高危人群低于1.8 mmol/L。 

2、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50%伴有高血压。控制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是重要手段。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超过120/80mmHg,即应该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血压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收缩压≥140mmHg, 可考虑开始降压治疗;收缩压≥160mmHg时,必须启动降压治疗。血压目标小于130/80mmHg。

3、血糖管理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好坏,决定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糖升高的程度和高血糖存在时间长短是影响上述并发症的关键。

血糖管理有4个维度: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都要达标。

4、体重管理

糖尿病患者不胖不瘦最关键。体重指数低于19的患者,要增加肌肉增加体重;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伴发症。

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甚至手术等方法,努力将体质指数控制在最适宜的范围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24kg/m2。

5、抗血小板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多项临床试验和分析证明,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适应症时需要服用。

76381669338297395

表1:中国2型糖尿病的的综合控制目标

注意:具体的患者管理指标,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哦!

旧“五驾马车”

旧“五驾马车”精准控糖包括“教育、饮食、运动、药物、监测”这五个要点。 

1、教育是核心

只有懂得糖尿病,才能战胜糖尿病。要正确看待这一疾病,保持好良好的心态;同时,要多通过看书籍、听讲座等形式学习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去管理、控制好疾病的发生。 

2、饮食是基础

合理膳食,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减轻胰岛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控制体重范围,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糖指标的目的。科学饮食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合理控制饮食总量、平衡膳食、定时、定量进餐、少数患者少量多餐。

3、运动是手段

适当的运动,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脂水平和心血管功能。建议做一些如散步、跳舞、登山、慢跑、跳绳、游泳、打太极、骑自行车等常见的运动,运动的方式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

4、药物是武器

如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仍无法控制好血糖,那就需要咨询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合理联用7大类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等。在进行药物治疗时,患者应遵从医嘱, 合理用药

97901669338298043

表2:常用口服降糖药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5、监测是保障

积极的病情监测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监控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延缓并发症发生。

528916693382984927823166933829874891711669338299184

表3:根据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和血糖达标情况监测频率也各有不同,打✓处即是需要您测血糖的时间点

另外, 糖尿病患者还应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血脂、眼底、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等检查,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自己的健康指标,更好地控制病情。如下面这些检查:

1、酮体

糖代谢障碍时,会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中β羟丁酸占78%,乙酰乙酸占20%,丙酮占2%。酮体的蓄积可引发酸中毒甚至昏迷。临床上常通过检测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来反映血液中酮体的水平,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全血乳酸/丙酮酸

乳酸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由丙酮酸还原而来。糖代谢障碍时,丙酮酸大量还原为乳酸,造成乳酸堆积。测定血液中的乳酸/丙酮酸水平,有助于诊断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3、尿微量白蛋白(AER/ACR)

糖尿病性肾脏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有很高的比率,很多患者发病时即存在糖尿病肾病。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白蛋白的存在,但在糖尿病状态下,多种因素导致的肾脏损伤可使白蛋白“渗漏”到尿液中,因此检测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可以识别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临床中,常见的反映尿微量白蛋白的项目有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ACR)。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就需要筛查尿微量白蛋白。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需要检测这个项目,随后需每年检查一次。

4、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

由于糖代谢障碍往往伴随脂代谢异常,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来评估糖尿病心、脑、肾等并发症的风险。  

排尿5个异常,需重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影响最大的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而在众多的并发症当中,也包括糖尿病肾病,如果肾脏病变严重的话,极大可能引发尿毒症。

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积极预防糖尿病肾病,多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生活中身体如果经常出现以下5种异常现象,需要及时去医院做好排查,及早防治尿毒症。

1、排尿的颜色变红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是淡黄色的,偶尔颜色也会变深,主要与我们喝水量有一定关系,喝水喝得多,排尿的颜色也会淡一些,但很少情况尿液会出现红色的情况。

因此,如果你在排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尿液变红了,也就是身体排出了血尿,这是肾脏病变的信号,要考虑感染、结石、肿瘤等,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自己的尿液变红,要立马及时就医。

2、排尿量变少

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的排尿量与喝水情况有关,如果在正常喝水的情况下,发现上厕所的次数逐渐变少,或者排尿的时候,排尿量减少。  

如果经常发生这类现象的话,就要考虑是否是自己的肾脏出现了问题,最好及早就医处理。

3、排尿伴有腥臭味

当肾脏发生病变的时候,排尿的味道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出现感染,可能会伴有非常难闻的腥臭味。

如果我们的血糖过高,出现酮症酸中毒,呼吸的气味可能是烂苹果味道,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关注自己的气味。

4、夜间频繁排尿

正常情况下,我们白天会排尿,晚上也会排尿,人在晚上排尿频次正常的,一般不会超过2次

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白天排尿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晚上排尿,并且夜间要频繁起来排尿,就要检查下自己的肾脏健康情况了,及早重视,防止尿毒症的到来。

5、排尿中有泡沫尿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排尿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细小的泡沫,这些泡沫经久不散,就要引起重视了,这些可能是肾脏的病变。

糖尿病人尿中有泡沫,可能是蛋白尿,是因为尿蛋白漏到了尿液中形成的。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肾脏的滤过功能变弱了,很可能是因为肾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大意。

如果发生以上任何一种异常情况,都要及早就医。

图文来源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糖尿病,并发症,自我管理,指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