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科话成长⑫ |秦莲花:科研之路,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人物故事
在院党委的统筹布局下,我们分批次推出院内各层级各条线的获批人才项目得主的报道。他们在业界取得的成就激励了医院一代代青年医学人才以之为榜样,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各个领域努力奋斗。
秦莲花
博士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标识和耐药机制研究。院青年人才库入选成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分枝杆菌学组组员,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学组委员,《中国防痨杂志》和《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的通讯编委。至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icrobiology spectrum,BMC Biology,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篇;作为第一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授权4项,成果转化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授权专利7项。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2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的资助。
2020年4月26日,秦莲花作为第一发明人的授权专利“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的DNA适配子及其制备方法”在企业中成功转化。这是我院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结核病细菌学诊断试剂,可直接鉴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其最低检测下限达到1000条菌/ml痰液,显著高于传统抗酸染色的灵敏度(10000条菌/mL)。目前建立的结核菌适配子荧光显微镜检测增强液已获得备案,可望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快速有效的细菌学检测方法,提高痰涂片显微镜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早期诊断是结核病防控的关键,提高病人发现率仍然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细菌学检测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主要包括痰分枝杆菌培养和抗酸涂片显微镜检。由于结核分枝菌生长缓慢、培养耗时长,难以快速获得结果,使得快速价廉的痰涂片镜检成为结核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尽管快速灵敏的分子检测提高了结核病诊断的效率,但据WHO统计在2021年新诊断的640万例结核病患者中,只有38%是通过快速分子诊断的。分子检测目前还难以替代或降低对涂片和培养的需求,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显微镜检查仍可能是偏远地区和低收入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检测方法。但由于其敏感性低,且不能鉴别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存在明显局限性,极大影响了肺结核早期的筛查和确诊。
面对这一问题, 秦莲花将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引入结核实验室,成功构建了SELEX筛选平台,并利用该平台筛选获得了可特异性识别结核分枝杆菌的ssDNA适配子,引导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结核病适配子实验室诊断研究。在国家重大专项和上海市科委课题资助下,秦莲花将构建的适配子荧光显微镜检法用于临床痰标本中结核菌的检测,以为结核病的细菌学诊断探索新的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继而突破经典的抗酸镜检灵敏度低和不能鉴别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应用困境,提高痰涂片显微镜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继该成果在企业成功转化后,秦莲花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开展了配套的适配子荧光显微镜自动检测仪的研发,以解决目前人工读片费时费力,且读片视野偏低导致漏诊的问题。此外,在企业横向课题的资助下,已完成非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适配子探针的筛选与鉴定,并共同申请发明专利,为进一步的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科研的最终出口是应用,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是科研人的目标和追求,也是科研人的最好回报。”秦莲花如是说。 科研之路很长,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供稿:科教处
编辑:宣传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