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始终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用心守护生命用爱延续生命,生命珍重,重症不重,成大附院重症在行动。
2022年11月4日-5日,成都护理学会重症专委会以线上的方式举办2022年重症护理学术年会暨重症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全面提升重症护理人员管理与创新能力。成都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在会议中获得多项荣誉。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黄超作为成都护理学会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出席会议并进行专题授课。她以《缩短待机时间的护理举措》为题,就成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如何缩短机械通气患者待机时间,促进早日康复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指出需要以过硬的操作技术,具有说服力的健康教育,耐心细致的生活基础护理,通过集束化管理,促使患者早期康复。在患者及家属中建立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使患者面对陌生恐惧的重症环境不再害怕拒绝,让重症更有温度。
 
为弘扬护理人员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激发护理人员以慎独的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理论、技能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提高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处置能力以及技能水平,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刘代强、护师伍强以及急诊医学科护师周杨积极参加“巾帼英雄杯”护理技能大赛团体赛(急危重症篇)并荣获一等奖。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窦栋娇、护师吕显贵参加重症案例比赛,以《ECMO救治一例硝酸气体吸入性肺炎的护理》为题荣获“二等奖”。
 
在优秀论文分享环节,重症医学科护师邓利兰论文《一例经静脉输入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患者的护理》荣获“三等奖”。
 
ECMO、PICCO、重症超声、人工肝等现代科技在医学技术中的临床运用,无一不是以人文关怀为载体进行体现,成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始终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用心守护生命用爱延续生命,生命珍重,重症不重,成大附院重症在行动。
科室简介
成大附院于1996年成立重症监护病房(ICU),2012年成功申报重症医学科(CCM)。学科核心团队紧密围绕科室发展建设,2019年申报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20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年度“全国人文爱心科室”称号,是成都市城北急危重症及急危孕产妇的区域抢救中心。
目前重症医学科有床位22张,新病房床位扩增至41张,是全院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科室,科室充分发挥交叉学科融合,目前已拥有五个亚专业,重症神经,重症心脏,重症呼吸,重症肾脏,重症创伤;1个模拟教学中心,具备完善的临床规范培训体系;牵头成立三个多学科团队(MDT),体外膜肺氧合(ECMO)小组,快速反应小组(RRT),多发伤MDT。年
收治患者近1000人,病种几乎覆盖所有的内、外、妇、儿危急重症。在危重患者脏器功能监测与脏器功能支持治疗方面已居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可独立开展持续床旁血液净化(CRRT),脉搏轮廓分析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体外膜肺氧合(ECMO),重症超声体系化评估诊疗及检查,颅内压多模态监测等多项特色技术。
 
团队以中国病理学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重症分会常务委员、成都市重症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陈侣林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此外特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前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干事长马朋林教授为科室客座教授,定期对科研、教学、临床进行指导。科室目前现有医护共计57人,高级职称4人,硕士研究生13人,其中在职博士研究生1人,在职硕士研究生3人,专科培训护师10人。
近五年来承担厅局级科研课题4项,市级科研课题数项,发表论文成果40余篇,其中包括SCI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拥有国家专利近20余项,荣获2项四川省医学会科技奖,3项成果转化。重点研究方向包括脓毒症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监测与支持,呼吸治疗,药物临床试验以及信息化建设,重症康复等。
来源:重症医学科 王远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