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说】滥用这类药物,可能导致未来“无药可用”
药说专栏
专栏文章由市中心医院药学部药师撰写,内容涵盖各种合理用药知识,实用、精彩!敬请关注!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drug)是指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等。抗菌药物包括我们常说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会产生耐药性,随着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越来越多,病原菌的耐药性也会越来越强,若不及时有效地管理,就会衍变出“超级细菌”,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药物变得无效,感染变得越来越难治疗或无法治疗,人类在未来面临着无药可用的窘迫,普通的感染和小伤都会变得致命,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为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了解,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进一步出现和传播。自2015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1月第三周确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11月18日至24日,“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举行,今年的活动主题是“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01、什么是“抗微生物耐药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不再对所用药物产生反应,使感染更难治疗。并使得疾病传播、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加剧,这时就出现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其中最常见的微生物耐药是细菌耐药。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耐药性基因的突变,在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耐药性细菌被筛选出来并优势繁殖。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现,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也称为“超级细菌”)是耐药程度最严重的,目前发现的 “超级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
02、为什么要重视“抗微生物耐药
“超级细菌”在全球快速传播,可能导致一些感染无法用抗生素等现有抗微生物药物治疗。2019年,全世界有近500万人的死亡与细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有关,其中130万人的死亡直接归因于细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至2050年,抗生素耐药每年将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而在这1000万人里,中国将占据100万。而研制一种新型抗生素可能需要10~15年,花费超过10亿元。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抗微生物药物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抗生素短缺正影响着处于各个发展水平的国家。如果没有有效的工具来预防和充分治疗耐药感染,并改善对现有的和新的有质量保证的抗菌药物的获取,治疗失败或死于感染的人数将会增加。
03、预防耐药,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不规范、不合理的使用,是耐药菌感染的重要诱因,合理使用、防止滥用抗生素,是预防细菌耐药最重要的手段。公众应慎重使用抗生素,坚持“四不”原则:
(1)不随意自行购买服用。人们通常把抗菌药物称为“消炎药”,这正是对抗菌药物认识的严重误区。临床主要使用的消炎药,一类是大家常说的激素(糖皮质激素或甾体消炎药),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消炎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炎症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其特点是“红、肿、热、痛”,除了细菌感染外,过敏、外伤等其他原因也会引发炎症反应。不是所有的炎症都要使用消炎药,更不是炎症就要应用抗菌药物。另外很多感冒、咳嗽都是病毒引起的,滥用抗菌药物并不能获益;
(2)不自行更换药物,吃了1天觉得没有效果就自己换另一种抗生素来服,是非常不可取的,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至少需要规范服药48-72小时才能评估,而且需要专业医生根据症状的好转程度和相关检查进行评估;
(3)不自行改变服用剂量,不能认为症状有好转就可以把药物减量,症状加重就把药物加量来服用;
(4)不随便停药,不能因为症状好转了就自行停药,要符合治疗的疗程。
其次耐药细菌尤其会在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公共机构(疗养院)等环境中定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正确洗手,加强身体锻炼,合理膳食作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如果去医院探视感染患者,应听从医院有关人员的指导,需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供稿:临床药学科 杨立莉
编辑:陈圆
审核: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