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汤可别加错中药材!
加错中药熬汤可别
不少人喜欢在熬汤时加一些中药材以起到调味增香、补益强身的作用。
尤其到了冬天很多人喜欢用药膳来暖身、保健,不过,中药材并非可随意添加,需辨人辨体质,熬汤时到底放哪些中药才适合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朱欣佚
带你一探究竟
熬汤加中药材有讲究
朱欣佚主任介绍,想要熬汤时用对中药材,必须讲究用法用量。尤其有长期食用计划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药材
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如偏寒、偏热等,如果药性与自身体质不合,不仅起不到补益作用,还可能引起身体不适。
温热性药材:
人参、鹿茸、龙眼肉等药物,药性偏温、热性,适合体质虚寒、平素怕冷的人,但对于内热重或阴虚火旺的人来说就是“火上浇油”了,轻则出现口干、口苦、口臭、便秘,重则出现血压升高、失眠、鼻出血等症状。
凉性药材:
百合、地黄、黄精、石斛等凉性药材,就不适合虚寒体质的人。
特别提醒
即使是黄芪、枸杞等补益类中药也不应随意添加。儿童和青少年如果经常服用含有补药成分的食物,不仅对身体无益,还会助火生痰;感冒、发热、各种急性炎症以及过敏患者,食物中也不宜有补药成分,否则容易延长病程、加重病情。
有毒性的中药严格控制用量
注意有些药物有毒性:
所谓“是药皆有三分毒”,有些药物的毒性还不小,比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毒性较强。四川某些地区习惯炖煮肉类食物时加附子,据说会使味道更加鲜美。但是如果剂量和炖煮方法不对,食用附子容易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何首乌也有一定的毒性,生首乌毒性尤强,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肝脏损害,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
杏仁、白果、半夏、南星等中药材也有毒性,建议非专业人士避免使用或严格控制用量,比如儿童每次吃白果应该不超过7粒,成人不超过20粒。为了保证安全,可以选择莲子、山药、薏苡仁、芡实、百合等药性平和、毒副作用极小的药材,长期食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药膳的主药材口感欠佳:
比如三七、当归有一定的苦味;天麻有一股尿臭味;许多虫类药都有腥臭味。熬汤时要先想清楚自己能否接受。建议尽量选用味淡或没有怪味、异味的药材,因为熬出来的汤毕竟是食物而非药物,不宜因追求功效而牺牲口感。
专家风采
朱欣佚
朱欣佚,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届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担任江苏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健康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健康管理及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 程守勤
编排 刘敏
校对 王倩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