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林教授:肿瘤治疗中黄疸的分析与处理
“发黄的皮肤,金黄的巩膜”,这是备受黄疸“折磨”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呼之欲出的一句心声,而这些都是黄疸的最主要临床表现,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尿液、泪液和汗液的变黄。
引起黄疸的原因很多,而引起黄疸的肿瘤主要有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癌、胰腺癌等,以及在治疗癌症中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引起肝脏损伤,亦可导致黄疸的发生。
在第49期“肝癌在线”栏目中,中日友好医院马安林教授对《肿瘤治疗中黄疸的分析与处理》进行了学术分享。肝胆相照小编特将精华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完整视频
01、胆红素升高的病理基础和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的因素
肿瘤治疗过程中胆红素升高的常见原因
a.免疫检查点的过度反应和特殊损害
b.全身机会性感染/缺血再灌注损伤
c.肝脏原有疾病的加重和病毒再激活
d.肿瘤沿胆管和门静脉分支的侵袭
e.化疗和放疗的肝损害
f.多重因素的叠加
肿瘤细胞浸润或扩散引起的胆红素增高
沿血窦的弥散、沿门静脉的扩散、增生的淋巴组织阻塞肝内胆管、嗜血综合征、胆管消失综合征等。
免疫检查点等药物引起的肝损伤
类AIH样肝炎、肉芽肿样肝炎、胆管性肝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小叶性肝炎、胆管消失等。
肿瘤患者机体其他因素引起的黄疸
感染、休克、心动过缓、缺血、缺血再灌注、原有肝病的加重(如乙肝再激活、诱发PBC/AIH)等。
02、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黄疸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诊疗前询问是否有慢性基础肝病,检查肝脏储备功能和合成功能情况,有无免疫性疾病,必要时MDT,是否有治疗禁忌证
黄疸出现合并症状、体征、生化,肿瘤标记物、铁蛋白、血沉、CRP、免疫球蛋白、影像学情况
肝损伤G3以上或出现黄疸的应尽可能行肝活检
影像学除外肝脏转移和压迫胆管
肝细胞性,是否有肝衰竭倾向
胆汁淤积、胆管损伤还是转运障碍
药物直接作用还是类免疫反应
肝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II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IV级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
(1)极度乏力,并伴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胆红素(TBfl)≥10ⅹ正常值上限(ULN)或每日上升≥17.1mmol/L;
(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且排除其他原因;
(4)肝脏进行性缩小。
生化检查结果的分析
肝细胞炎症:ALT、AST、GGT指标
肝细胞凋亡坏死:TBIL、PT/PTA
肝细胞合成功能:白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
解毒或分解功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汁酸、甘胆酸
胆汁转运分泌系统:ALP、GGT、TBIL、甘胆酸、胆汁酸
储备功能:胆碱酯酶、前白蛋白、胆固醇
肝脏缺血和再灌注:AST/ALT>2
免疫检查点相关指标
免疫检查点两类:程序性死亡受体-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引起肝脏损伤激活免疫耐受;
cd4/cd8细胞亚群;
CRP、血沉、免疫球蛋白加补体、铁蛋白异常;
B2微球蛋白;
自身抗体等。
03、黄疸的组织学表现
病例分析:
症状
乏力明显,精神状态差,嗜睡,呼之能应,对答切题,食欲差,恶心呕吐明显,与进食无关,无明显头晕头痛,无间断意识丧失,大便偏干,小便量正常,色黄。
查体
全身皮肤轻度色黄, 巩膜轻度黄染,球结膜无水肿、腹壁未见明显静脉曲张及皮下胸壁、皮下出血、腹部膨隆, 肝缘下2cm可触及,边缘光滑, 伴有触痛。脾脏未触及。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弱,2-3次/分。
穿刺结果
(肝组织)肝实质内见大量小细胞性肿瘤沿肝窦浸润、生长致肝板萎缩,部分肝细胞坏死、脱失、肝实质及汇管区炎症轻,少部肝细胞内见胆色素颗粒沉积,汇管区可见小胆管。
抽丝剥茧,山穷水尽,最后诊断弥漫性肝浸润-肿瘤转移!
病例小结
该患者有迅速出现的胆红素上升,有进行性肝大,出现腹水。组织学检查示:肝窦内弥散性癌细胞浸润,肝窦扩张。继发于肿瘤细胞阻塞肝窦后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
04、肿瘤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的利与弊
激素在ICH治疗中的作用
单纯增加激素剂量无益于改善G4以上肝损伤和胆管损伤的结局;
小剂量激素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比单用激素效果好;
重复/增大剂量明显缩短患者生存期,增加机会感染/消化道出血/肿瘤进展风险。
激素是否影响免疫治疗疗效
汇总分析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古斯塔夫鲁西癌症中心接受单药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640例晚期NSCLC患者病例,使用强的松≥10mg患者的ORR、PFS和OS不及使用<10mg强的松处理的患者。
另一篇文章介绍19例免疫治疗肝损伤患者中,8例肝小叶炎症,4例胆管损伤,7例混合损伤(7例出现了胆管丢失),它提出胆管性肝炎对激素治疗不敏感。
05、如何更加准确的治疗
要正确区分黄疸产生的病因:
肿瘤的侵袭、药物损伤、全身因素、原有肝病的加重和激活等。
总结:
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肿瘤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患者带瘤生存期延长,接受治疗的人群越来越多,出现肝脏损伤的病例增加。高级别的肝脏损伤成为肿瘤治疗中的拦路虎和热点,需要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利用临床和传统病理分子病理相结合,准确掌握黄疸产生的病理机理,准确施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值得重视的问题。
简介
马安林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肝病学会委员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感染疾病学会常委
●长期从事慢性肝脏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等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结合疑难肝脏疾病临床和病理特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熟练掌握肝脓肿、肝囊肿、小肝癌的介入治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肝癌在线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来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