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PET/CT系列病例分享(十七)
日前,我院核医学科正式投入使用PET/CT,经过一段时间临床应用,为全面梳理典型病例,总结和积累诊疗经验,拓宽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的诊疗思路,我院核医学科将以“病例分享”形式,定期进行推送。
01诊疗经过
患者,女,64岁,因“发热1周,胸闷憋气、心悸3天、后背痛1天”入院。入院后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实性结节影及磨玻璃结节影。血常规:WBC 4.67×109/L,RBC 3.66×1012/L,Hb 109g/L,Plt 129×109/L,LDH ≥800U/L(参考值范围120~250),Fer 2646.9μg/L(参考值范围0~1900);肺炎相关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均为阴性;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余无特殊。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复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实性结节影及磨玻璃结节影,分布以双肺背侧为主,数量较前增多,部分较前增大,密度增高,双肺炎性病变范围较前扩大,双侧胸腔积液量较前增加,目前考虑感染性病变,不除外结核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随后查T-SPOT、肺泡灌洗液NGS、X-pert结果均为阴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于核医学科行PET/CT检查(图1-3),结果如下:1.双肺近胸膜多发致密结节及粟粒,部分周围伴磨玻璃、斑片及条索影,双侧胸腔积液,PET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为特殊感染;2.脾大且厚,PET显像放射性浓聚程度弥漫性增高,提示局部代谢增高,观察。
左:图1
右:图2
图3
随后患者复查血常规:WBC 2.26×10 9/L,RBC 2.17×10 12/L,PLT 23.0×10 9/L,因三系明显减少故请血液内科会诊。行骨髓穿刺术,流式细胞术未见明显异常,骨髓形态学示:粒红巨三系增生,可见噬血现象,诊断为嗜血综合征。患者经两周94方案治疗后复查,铁蛋白较前无下降,溶血进一步加重,血脂上升,患者自觉症状加重,提示本病缓解不佳,患者治疗期间结膜出血,视物较前模糊,行眼部平扫:双侧眼环壁增厚,建议进一步检查。眼部造影报告提示:1、脉络膜占位性病变(淋巴瘤?)2、继发性视网膜脱离。为评估疗效并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于治疗后三个月复查PET/CT,结果如下:“嗜血细胞综合征”化疗后 (图4-7),与我院2022年3月3日PET/CT片相比:
1.原双肺胸膜下多发致密结节及粟粒,明显减少、减小,部分消失(如图4),双肺胸膜下仍可见淡薄斑片及条索,PET显像此次放射性浓聚程度较前明显减低,观察;
2.脾大程度较前略减小,PET显像放射性浓聚程度较前略减低,观察;
3.所见诸骨骨质形态、密度尚可,PET显像放射性浓聚程度轻度增高,提示骨髓代谢轻度增高,请结合临床;
4.双侧眼环壁不均匀增厚,PET显像可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如图5),考虑为恶性可能性大,建议结合穿刺活检;
5.左腮腺区,双腋下及右上臂,左下腹及双腿部皮下,右髂血管走行区及双腹股沟多发结节,PET显像部分可见放射性浓聚,提示局部淋巴结代谢增高,建议左腹股沟淋巴结(如图7)切检;
6.双乳腺区腺体致密,PET显像可见放射性浓聚(如图6),观察;
左:图4
右:图5
左:图6
右:图7
后患者行左腹股沟淋巴结切检,经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眼部占位考虑为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侵犯,后予RCHOP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嗜血综合征相关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逐渐好转,4次化疗后复查PET/CT,结果如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图8-11),与我院2022年6月10日PET/CT片相比:
1.原左腮腺区,双腋下及右上臂,左下腹及双腿部皮下,右髂血管走行区及双腹股沟多发结节,较前明显减少、缩小,部分消失,PET显像此次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提示病灶代谢较低或活性受抑制,观察;
2.双侧眼环壁增厚程度较前明显缓解,PET显像放射性浓聚程度较前明显减低(如图8),提示病灶活性较前明显减低;
3.原双肺胸膜下多发致密结节及粟粒,此次未见确切显示(如图9),观察;
4.脾较前略增大,此次PET显像放射性浓聚程度较前无著变(如图10),观察;
5.左腹股沟不规则形低密度灶,PET显像呈放射性缺损(如图11),考虑为治疗后改变伴包裹性积液,观察;
6.所见诸骨骨质形态、密度尚可,PET显像放射性浓聚程度弥漫性增高,提示骨髓代谢增高,考虑与近期使用升白药有关,观察;
左:图8
右:图9
左:图10
右:图11
02文献回顾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导致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异常激活、增殖和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一种进展迅速的高致死性疾病,HLH未经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2个月。HLH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及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临床特征,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故而容易误诊、漏诊,其病因也多种多样,首诊科室较多,存在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目前公认的HLH诊断标准是国际组织细胞协会于2004年修订的,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中任何一条时可以诊断HLH:
(1)分子诊断符合HLH:存在目前已知的HLH相关致病基因,如PRF1、UNC13D、STX11、STXBP2、Rab27a、LYST、SH2D1A、BIRC4、ITK、AP3β1、MAGT1、CD27等病理性突变。
(2)符合以下8条指标中的5条或以上:①发热:体温>38.5 ℃,持续>7 d;②脾大;③血细胞减少(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90 g/L(<4周婴儿,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0×10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所致;④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甘油三酯>3 mmol/L或高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纤维蛋白原<1.5 g/L或低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⑤在骨髓、脾脏、肝脏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现象;⑥NK细胞活性降低或缺如;⑦血清铁蛋白升高:铁蛋白≥500 μg/L;⑧sCD25(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 该患者的症状及相关检查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被确诊为HLH,但其治疗效果较差,主要考虑与其病因未明,无法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有关。
患者第1次行PET/CT及骨髓穿刺术时均未发现淋巴瘤的侵犯,但复查PET/CT时经图像提示选择了左腹股沟淋巴结切检,证实了该患者患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且存在淋巴瘤相关HLH(lymphoma associated HLH,LA-HLH)。 LA-HLH可以根据发生的时间和诱因两种方法进行分类:根据发生时间的区别,可分为“淋巴瘤诱发的HLH”和“化疗期间的HLH”;根据HLH发生诱因的区别,可分为“淋巴瘤直接导致的HLH”“感染导致的HLH”及“免疫治疗诱发的HLH”。
该患者主要考虑淋巴瘤直接导致的HLH,其可发生于确诊淋巴瘤之前,也可与淋巴瘤诊断同时发生,或在淋巴瘤复发或进展时出现。这类HLH在T/NK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其次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在此类疾病的诊疗过程中PET/CT虽不能用于LA-HLH及其他类型HLH的鉴别诊断,但可协助指导选取活检部位,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后续治疗。
参考文献:
[1] HenterJI, ElinderG, SöderO, et al. Incidence in Sweden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 Acta Paediatr Scand, 1991, 80(4):428-435. DOI:
10.1111/j.1651-2227.1991.tb11878.x.
[2] JankaGE.Familia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 Eur J Pediatr, 1983, 140(3):
[3] LehmbergK, NicholsKE, HenterJI, et 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cies[J].
Haematologica, 221-230. DOI: 10.1007/BF00443367.
[4] WangJ, WangD, ZhangQ,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pre-therapeutic F-18-FDG PET-CT in lymphoma-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when pathological evidence is unavailable[J].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6, 142(4):859-871. DOI: 10.1007/s00432-015-2094-z.
来源 | 核医学科
编辑丨党委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