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标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重磅发布
近年来,肺癌在筛查、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手术切除仍是局限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大约30%的早期NSCLC患者在术后5年内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目前,NSCLC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主要基于临床及病理特征,并不能准确地区分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随着新型检测手段的发展,已发现了多种可能在NSCLC中具有预测复发风险的分子标志。
2022年10月,《基于分子标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重磅发布,该共识主要围绕早期NSCLC患者,首次归纳总结与NSCLC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密切相关的分子标志,为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复发和转移事件提供参考,同时为疾病管理提供更多帮助。
在此,小编将专家共识要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分享。
【共识一】
1. EGFR常见突变中,与携带EGFR L858R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EGFR 19Del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更高(2A级)。
2. ALK重排/融合阳性患者术后预后更差,尤其是携带EML4-ALK融合变异体3(E6;A20)的患者(2A级)。
3. KRAS突变为潜在的NSCLC不良预后因素(2B级),其中KRAS G12C突变在肺腺癌中是相对较明确的复发高危因素(2A级)。
4. MET扩增是NSCLC术后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1A级),小样本研究提示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同样是不良预后因素(2A级)。
5. TP53突变可能是NSCLC术后不良预后因素,且不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2B级)。
【共识二】
1. 基于目前证据,TMB、PD-L1尚不足以作为NSCLC术后的预后因素(2A级)。
2. 肿瘤中亚克隆基因突变或拷贝数异常占比较高的NSCL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较高(2A级)。
3. 目前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相关免疫细胞可能与NSCLC患者术后复发相关,但尚需更多研究以明确其预测复发的意义(2B级)。
4. 肿瘤新抗原负荷(tumor neoantigen burden, TNB)可能为肺腺癌预后因素,但尚缺乏其作为NSCLC术后复发风险预测因子的证据(3级)。
【共识三】
多个预后基因的表达可以整合用于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分层;推荐IA期-IIA期R0切除的非鳞NSCLC进行肺癌14基因(BAG1、BRCA1、CDC6、CDK2AP1、ERBB3、FUT3、IL-11、LCK、RND3、SH3BGR、WNT3A、ESD、TBP、YAP1)的mRNA表达检测,无论EGFR阳性或阴性患者,肺癌14基因检测均可识别出能够从辅助化疗中获益的中/高风险患者(1A级)。
【共识四】
早期NSCL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MRD阳性提示复发风险高,需进行更密切的随访管理并考虑更积极的干预策略。但MRD检测方法及评定标准需要规范化,其稳定性、敏感性还有待提升。在MRD检测阴性的情况下,建议结合其他分子标志来综合评判NSCL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情况(2A级)。
【共识五】
基于临床病理高危因素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且与分子标志物、驱动基因的预后价值相互独立(2A级)。浸润前病变(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及其他预后好的患者,术后可不进行相应分子检测(2A级)。
注:该共识采用推荐级别
1A级:基于高水平证据(样本量较大的研究结果),专家组有统一认识;
1B级:基于高水平证据(样本量较大的研究结果),专家组无较大争议;
2A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有统一认识;
2B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无较大争议;
3级:不论基于何种级别临床证据,专家组存在较大争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