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LD 2022 中国力量丨唐红教授团队:尿蛋白质组在鉴别M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中的作用
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中,肝脏脂肪变性是诊断的第一步,是胰岛素抵抗、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与血液生物标志物相比,尿液生物标志物具有较低的复杂性、较小的动态范围和较少的技术挑战的优势。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4-8日,2022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年会盛大召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团队于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尿蛋白组在鉴别M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性中的作用展开了分析。肝胆相照平台特邀唐红教授对研究进行分享,供临床医生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肝脏脂肪变性,测量了肝脏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轻度肝脏脂肪变性定义为MRI-PDFF 5-10%,重度肝脏脂肪变性定义为MRI-PDFF>10%。
研究结果
排除伴有肾脏疾病的MAFLD患者,质谱分析发现了53个蛋白在健康对照组、轻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患者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通过基因本体论(GO)、京都百科全书基因和基因组(KEGG)分析了与肝脏相关的显著改变的尿蛋白分子特征,这些分子导致碳水化合物衍生物/分解代谢/糖胺聚糖/代谢过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水平、炎症反应、PI3K-Akt信号通路和胆固醇代谢失调。
其中,尿液中的α-1-酸性糖蛋白1 (ORM1)和铜蓝蛋白与MAFLD临床参数(肝脂肪含量、纤维化、ALT、甘油三酯、葡萄糖、HOMA-IR和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使用ELISA和Western blot(30份尿液样本,使用尿肌酐归一化)进一步验证,铜蓝蛋白(ROC 0.78,P=0.034)和ORM1 (ROC 0.87,P=0.005)在区分轻度脂肪变性与健康对照组方面显示出一定准确性。铜蓝蛋白(ROC 0.79,P=0.028)和ORM1 (ROC 0.81,P=0.019)在区分重度脂肪变性和轻度脂肪变性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诊断准确性。
研究结论
铜蓝蛋白和ORM1是鉴别MAFLD患者轻度和重度脂肪变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专家简评
唐红 教授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影响全球约30%的人群,肝脏活检仍然是评估肝脏脂肪变性和小叶炎症的金标准。然而,肝脏活检存在有创操作的局限性,因此目前对非侵入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
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由于尿液可及性强,尿液蛋白已经逐渐报道用于监测和诊断人类许多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本研究通过尿液蛋白组学分析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肝脂肪变性患者的尿液分子存在特征性的改变;同时发现,ORM1和铜蓝蛋白可以作为诊断不同严重程度肝脂肪变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鉴于本研究为临床单中心研究,纳入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在未来,我们将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并验证尿液蛋白质组学数据对于诊断MAFLD疾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专家简介
唐红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学科主任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肝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感染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