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亮相中国结构周,福建医生演示不开胸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年老患者心脏“大门”老化,无法正常打开及关闭,血液就会堆积在肺部,导致心脏衰竭。
原先,这类病人无法承受开胸手术,医生往往束手无策。
如今,医生依靠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仅用一根6毫米粗的导管,通过打针穿刺血管,不开胸就能修好“门”。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陈良龙、方军教授带领心脏瓣膜介入团队,就在国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中国结构周),直播演示了一台高难度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TAVR手术,展示了福建协和心内瓣膜介入团队精湛的介入技术。
六旬大爷心脏大门“老化”、6毫米粗导管救命
近一个月,64岁的老林(化名)突然发现偶尔呼吸困难,日常活动受限,夜间不能躺平。
入院后的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老林的主动脉瓣严重钙化(“心脏大门老化”)导致严重狭窄,无法打开,同时严重关闭不全,血流严重受阻,无法正常泵血。
接诊的福建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方军解释:
这就好比心脏大门老化后,既打不开又关不紧,打不出去的血液积在肺部,导致积水、感染,引起呼吸困难,同时出现肝脏淤血、功能受损及下肢水肿。
由于打出去的血液变少,还导致老林出现肾缺血、肾功能不全,心脏衰竭指标严重升高,超过仪器所能测量的上限值。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不断恶化,生命垂危。
由于传统外科开胸手术风险大,经过综合评估,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心内科瓣膜介入团队决定为老林开展不开胸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不久前,老林的手术顺利实施。
▲心血管内科瓣膜介入团队在手术直播演示中
该手术就像“打针“输液一样,从大腿根部的动脉血管送入一根约6毫米粗导管,到达病变的主动脉瓣时,经导管送出一个组装有人工瓣膜的支架,像小伞一样撑开,将原来病变的主动脉瓣挤压到周围,打开通道,人工瓣膜工作,达到不开胸置换主动脉瓣的目的。(如下图)
▲不开胸置换主动脉瓣(通过穿刺血管植入带瓣膜的支)示意图
▲术中成功植入新的人工主动脉瓣
这台高难度手术也在国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周(中国结构周)进行直播演示。
术后的心脏超声提示,人工主动脉瓣膜工作良好,心脏泵血功能恢复正常。
患者心力衰竭症状迅速改善,肺部积液、感染及肢体水肿迅速消退,肝肾功能恢复,心脏衰竭指标显著下降。
该方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老年主动脉瓣疾病可选择介入治疗
相关器械已纳入医保报销
方军教授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等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逐年增加。
该类患者往往年龄大,合并症多,病情凶险,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将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由于外科开胸手术风险大,过去很多老年患者选择保守治疗,预后很差。目前瓣膜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这些患者的首选治疗。
同时提醒老年人如果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晕倒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协和心内科瓣膜团队已开通瓣膜病专病门诊。
相关链接:
据了解,9月26日,福建省医疗保障局下发文件,将主动脉介入心脏瓣膜纳入医保支付,最高支付额度10万元,并于今年10月15日开始执行。
该政策的实施将极大降低TAVR的手术费用,使更多老年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编辑:杨小懒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