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完支架,突然失语了?!全省首例!一探究“颈”……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座城,血管就是遍布的道路,其中一条重要的“主干道”叫颈动脉,它被称为“大脑生命线”,负责为大脑供血。
大脑是身体的总司令部,颈动脉一旦堵塞,就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如不加注意颈动脉狭窄很容易发展到脑缺血,进而导致缺血性中风(脑梗死),造成瘫痪甚至死亡。
80岁的吴先生(化名),一天起床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似乎只醒过来了一半,整个右侧身体都没有一点力气,急忙去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路变窄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使用支架把路重新拓宽就好。
吴先生在当地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本以为症状应当好转,没想到症状却在不停加重,不仅右侧身体更加无力,还出现了言语不清的症状,生活已经不能自理。
血栓还是斑块?必须查清!
转诊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后,脑血管病二病区医师贺迎坤,完善了血管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原支架内有一异物。
吴先生的症状加重,依然是颈部动脉狭窄引起的,知道堵了,只是第一步,还必须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由于支架和血管壁紧密贴合。
单从影像上很难准确判断,异物如果是血栓,有可能是支架没有完全贴合造成的,因为,人的颈动脉是有自然弧度的,放支架时,导管会将血管拉直,如果支架没有完全贴合,就有可能翘起来,时间长了就会让血液在这里淤积,造成血栓。
异物如果是斑块,那有可能是手术的“漏网之鱼”,斑块是脂肪堆积造成的,放置支架时,脂肪可能会从支架间隙“挤”出来,从结果上看,狭窄依旧存在,症状加重也就不奇怪了。
血管造影,让元凶无处遁形
为了明确诊断,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提出,采用OCT(光学干涉断层扫描成像),使用近红外光扫描,产生高分辨率的组织显微图像,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出血管内部情况。
这一技术多用于,心脏、眼底动脉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在河南省还属于首例。
经过检查,病灶原形毕露——斑块!
有了明确的诊断,治疗方案很快就制定了出来,通过放置一个更加致密的支架,就能防止斑块再次“漏网”,经过对症治疗,吴先生的症状大为减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精神。
贺迎坤介绍
颈动脉狭窄会威胁生命安全,生活中应注意预防
做到以下4点
1、戒烟
吸烟会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风险升高。预防颈动脉狭窄,戒烟势在必行,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二手烟。
2、调整饮食,适量运动
少吃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C、高纤维的水果蔬菜。
少吃盐,保证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大约一啤酒瓶盖。
坚持运动,建议每周运动4~6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为宜。
3、积极控制“三高”
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都会对颈动脉造成损害。
有“三高”的朋友,应按时按量吃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4、定期体检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颈动脉狭窄的概率逐渐上升,在改善生活习惯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定期体检,主动了解颈动脉的健康情况。
李天晓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主任,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介入治疗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兼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担任《介入放射学杂志》和《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副主编,《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自然转归与干预治疗研究”课题组长,牵头完成了多项全国神经介入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的“国产新型颅内血栓取栓装置”等专利成功完成转化并获得国家药监局和欧洲CE认证上市。
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曾主编了《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主持和参加了十余部中国脑血管病指南和共识的制定,主编和主译了《PED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牛津脑血管神经外科经典病例》、《中国脑血管疾病诊疗规范》、《中华介入放射学》、《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学》、《介入医学》、《脑血管疾病多学科评估与治疗》等十余部专著。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领导的团队河南省介入治疗中心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贺迎坤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中心秘书,河南省卫生系统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研修学者,世界神经介入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世界卒中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脑防委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华放射学会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包括脑卒中取栓、脑动脉狭窄/闭塞、脑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等各种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汝衡
美编︱梁雅琼
责编︱胡晓军 秦基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