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症该如何批?
前言:KeyNote-091是一项随机、三盲、III期临床研究,旨在探索Pembrolizumab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于今年ESMO年会公布后,全文于近期发表于Lancet Oncology杂志。笔者近期阅读全文,有几点疑惑,希望能集思广益,与同行讨论。
研 究 简 介
研究纳入年龄≥18周岁、组织病理学确认的Ib-IIIa(7版分期)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接受完全性手术切除,切缘阴性, PS评分0~1分,术后辅助化疗并不强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200mg Pembrolizumab治疗,每3周一次,治疗上限为18周期。研究不允许交叉。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整体人群的DFS及PD-L1≥50%的患者的DFS。该研究采用拆分的方法进行I类错误校正,两个研究终点获得的显著性水准分别为0.0125。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的文章是该方案预设的第2次中期分析数据。
结果显示,免疫治疗和安慰剂治疗分别入组590例和587例患者,其中PD-L1≥50%的患者分别有168例和165例,占比均为50%,在整体人群中,免疫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36%和44%的患者出现终点事件。中位DFS分别为53.6个月和42.0个月,HR=0.76,P=0.0014,两组分别有17%和19%的患者出现死亡事件,中位OS均未达到,HR=0.87;在PD-L1≥50%的人群中,两组分别有32%和38%的患者出现终点事件,中位DFS在两组均未达到,HR=0.82,P=0.14。安全性看,Pembrolizumab的安全性数据与之前类似,3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和26%,并分别导致了20%和6%的患者治疗终止,38%和25%的患者治疗中断。
两组人群的DFS
思 考 及 疑 问
疑问1:为何把PD-L1<1%人群纳入?
KeyNote-091研究不基于PD-L1的表达水平对患者进行选择,即使是PD-L1<1%的患者也允许入组。在数据展示时候,免疫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患者,PD-L1<1%的患者占比分别达到了39%和40%。免疫治疗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靶向”治疗,理论上,只有患者存在PD-L1表达的时候,给予针对PD-L1的抗体对其进行封闭和阻断才可能具有疗效,理论上PD-L1<%的人群并无效果,为何会把这部分患者纳入呢?况且即使在晚期患者,存在影像学可见病灶的情况下,默沙东都不曾尝试将Pembrolizumab单药应用在PD-L1<1%的人群中;术后的患者连起码的肉眼可见的病灶都已经不存在,为何反倒将术后的PD-L1<1%的患者纳入进来?或许申办方是出于扩大适应症人群的角度考虑,但是,PD-L1<%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占比在30%-40%的比例,将这么一部分极有可能不获益的人群纳入,岂非过于冒险?
疑问2:为何I类错误校正采用拆分而非传递的方式?
KeyNote-091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整体人群的DFS及PD-L1≥50%的患者的DFS。该研究采用拆分的方法进行I类错误校正,两个研究终点获得的显著性水准均为0.0125。对于涉及多重性比较的研究而言,I类错误校正是重中之重,目前衍生出来了两大类方法:传递和拆分。通常情况下,分期越晚,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越好;PD-L1表达水平越高,免疫治疗效果越好,这种存在单调变化趋势的情形,往往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I类错误校正,包括IMpower-010研究、KeyNote-042研究均是采取这种方法,而为什么KeyNote-091研究则采用了拆分的方式进行I类错误校正?当然,从现在的情形看,采用这种方式是对的,如果采用传递的方式,那么在第1步检验的时候就是阴性结果,也就没有全人群分析的必要了。但是,对于初始研究设计而言,谁也无法预料到是这种情况,为何KeyNote-091研究的I类错误采用了这样的一种不走寻常路的I类错误控制方式?
I类错误校正的方式
疑问3:适应症该如何批?
在KeyNote-091研究中,全人群及PD-L1≥50%的人群均参与了I类错误的校正,因此都是确认性结论,单纯从统计角度看,PD-L1≥50%的人群确实是确认性的阴性结果,这与亚组分析得到阴性结果的可信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这部分患者是否应该获批适应症呢?如果获批,那就意味着基于一个阴性的数据获得适应症,循证的意义在哪里呢?毕竟适应症的获批应当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如果完全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来批准适应症,由于全体人群中是阳性结果,这就意味着可能获批的人群应当是PD-L1阴性或者1-49%的患者,这就有些匪夷所思。适应症该怎样获批呢?
疑问4:为何PD-L1高表达是阴性结果?
这一点,在今年ESMO年会上,作者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为在PD-L1≥50%的人群中,安慰剂对照组超常发挥了。通常认为,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无关,或者即使有关,理论上,PD-L1也应该与较差的预后有关,因此,对于安慰剂组而言,三条生存曲线应当紧密靠近或者PD-L1≥50%的患者在最下方,但是,实际情况是PD-L1≥50%的患者,生存曲线在最上方,从而使得安慰剂对照组的患者预后更好,未能体现出Pembrolizumab的生存获益。这也用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临床试验,就是一场豪赌。
研究的亚组分析
疑问5:研究结论合理吗?
该研究的研究数据同步发表于Lancet Oncology杂志,在Conclusion部分,作者的结论翻译如下:与安慰剂相比,Pembrolizumab可显著改善完全切除、PD-L1非选择性、Ib-IIIa期NSCLC患者的DFS且没有新的安全性信号,Pembrolizumab可以作为这部分患者新的治疗选择,无论PD-L1的表达水平。虽然在PD-L1≥50%的患者的阴性结论,作者给出了相关的解释,但是,阴性结果就是阴性结果,无论理论解释多么充分,对于循证医学而言,结论应当基于实际产生的临床数据而非理论推测,因此,在PD-L1≥50%的人群中已经得到确认性阴性结果的前提下,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否合理?
研究结论
本文首发:肿瘤论坛 原创作者上海胸科张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