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在中医院化疗不仅反应小,而且疗效好 -肝经针刺配合化疗,事半功倍!
患者男性, 47 岁,因“直肠癌,肝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就诊。首先我们看一下该患者外院的治疗经过。
患者既往重要检查结果:
经治疗,患者在一周期化疗后, 肿瘤标记物CEA指标从1300降至600左右,下降超过50% ,在一周期治疗后,除肿瘤标记物下降明显
,因直肠术后,造口还纳后引起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改善明显,在 2 次化疗后,患者大便基本规律,每日 2-3 次,再无排便急,大便次数多的现象出现。
患者因血小板低,后面化疗欠规律,基本再 2-3 周进行一次化疗,需待血小板恢复到 90*109/L’ 以上。该患者在我院门诊经刺血拔罐改善肝功能后,收入院。考虑其既往多程化疗后,手术及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术后,贝伐珠单抗联合 FOLFIFRI 方案化疗 7 周期后,仍持续进展,末次化疗停药后 5 月。当时就诊时,患者面色红润,口苦,口干,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进食后即排便,大便急,量多,次数增多,每日 10-20 次,粘稠,小便正常,舌暗红,舌苔根部苔黄腻,双侧脉滑。
患者目前辩证肝郁化火,一派热像,因此化疗方案选择偏寒凉的药物。 大肠癌的化疗方案中,以奥沙利铂和伊利替康为主,奥沙利铂主要副反应为周围神经毒性以及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且用药后患者多出现身冷、畏寒,因此我们认为奥沙利铂的寒热属性偏寒凉;而伊利替康主要副反应为口干,多汗,手足干裂,腹泻等,因此推断出伊利替康的寒热属性偏燥热。基于此分析,我们选择以奥沙利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患者既往基因检测提示为 KRAS 野生型,因此给予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最终选择西妥昔单抗联合 FOLFOX6 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每两周化疗 1 次。中医方面,患者既往长期血小板减少,且化疗前转氨酶均高于正常水平,因此住院期间隔日给予肝俞、脾俞刺血拔罐治疗;针对其排便次数增多,给予长强、会阴、八髎针刺;化疗药使用期间,坚持给予针刺治疗,穴位选取期门、太冲、章门、中脘、关元、府舍、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日 1 次,留针 30 分钟以上。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化疗了 8 次,从 2022 年 4 月至 2022 年 9 月,病灶持续缩小,肿瘤标记物持续下降,目前 CEA 水平在 30 左右,患者因疫情不能来京原因,第 9 次化疗未再进行,目前体感良好,大便规律,坚持口服中药治疗中。
以下是患者化疗前后,上腹部增强 CT 肝脏典型层面病灶对比,以及化疗期间肿瘤标记物 CEA 的变化情况:
按语:
这是一例直肠癌晚期,肝转移,多线治疗后的患者,并没有完全依据指南,而是根据病情,中医寒热属性以及既往基因检测结果,选择了最基础的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该患者既往持续血小板低,基础血小板维持在 80*109/L 左右,此次治疗也是断断续续,未按时间进行,但疗效是肯定的。这归功于中药及中医外治。
1.针刺 :患者肝区病灶多达 10 余个,未按照常规行肝区火针围刺,仅在治疗期间有意识的给予肝经针刺,注意肝门区的局部松解,这是肝脏转移灶消退较好的一个原因。
2.刺络拔罐: 使用奥沙利铂后,患者会出现身冷、鼻塞,针对此症状,在治疗前给与后背部膀胱经走罐,以解表散寒通络,减轻副反应。给予肝俞、脾俞刺血拔罐,升高血小板,改善局部瘀堵。
3.火针: 针刺八髎、长强、会阴,位于直肠周围,直接调控直肠周围神经,改善患者既往术后排便次数增多的症状,疗效确切。
作者: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针灸微创肿瘤科 徐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