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诊断宫颈癌术后肾透明细胞癌1例
病史摘要
患者女,57岁,宫颈癌术后4年余,2022年9月外院CT提示左肾占位,自觉无任何不适,现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转移或原发)前来PET/CT检查。
检查所见
PET/CT融合显像:
图1
图2
图3
图4
PET/CT示:左肾实质偏外下份类圆形等或稍低密度结节(大小约2.7cm×2.6cm×2.3cm),平均CT值约29HU,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局部向外突出于包膜下,FDG代谢未见异常增高,提示肿瘤性病变(肾透明细胞Ca)可能性大;全身其余部位未见确切恶性病变征象。
病理结果:
左肾及肿物:初步考虑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建议进一步免疫组化。
讨论
肾癌(RCC)为最多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75-85%),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在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中仅次于膀胱癌,高发年龄50-70岁,男女患者比例约2: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发生于肾的一侧,双侧发病仅占5%。病因未明,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等有关。
病理来源: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包括起源于泌尿小管不同部位的各种肾细胞癌亚型,但不包括来源于肾间质及肾盂上皮系统的各种肿瘤。
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中晚期肾癌可有无痛性血尿、腹部肿块、腰痛;可有其他肾外症状,发热,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高血钙;也可以远处转移灶为首发症状(骨肺肝脑等转移出现的相关症状)。
常见病理类型CT及MR影像学表现:
肾透明细胞癌(CCRCC): 为常见的病理类型,占75%以上;由胞浆透明或嗜酸性的肿瘤细胞构成,肿瘤内有纤细的血管网;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体积较小密度多均匀,周围可见包膜,钙化常见(10-15%),而体积较大密度多不均匀,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
CT表现: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皮质期大多明显强化,CT值往往超过100HU,髓质期强化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MR表现:多为T1WI中低,T2WI中高信号。
乳头状细胞癌(PRCC):又称嗜色细胞癌,占肾癌的10-15%,起源于肾远曲或近曲小管,20-40%多发或位于双肾,2-3个最多见;肾近曲小管上皮的低度恶性肿瘤,少血供,很少发生转移及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瘤积常较大,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
CT表现: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属于少血供肿瘤,增强呈轻中度强化,皮质期强化较弱,髓质期强化更为明显(常低于100HU),强化呈缓慢而持久;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钙化可见。MR表现:T2WI表现为低信号,T2WIFS序列上显示更为明显,T2WIFS可发现乳头状肾癌内的小液化坏死灶,常呈散在小斑点状混杂高信号。
嫌色细胞癌(CRCC):CT表现:平扫多呈等、低密度,少数呈高密度,内部密度较均一,很少囊变坏死,肿瘤内钙化率发生较高,动脉期增强不明显,肿瘤内隐约可见条索状或斑片状强化,但CT及MR也可表现为均匀强化,增强后动脉期CT可超过100HU,可表现为中度强化。MR表现:有一定特异性,T2WIFS多呈等、稍低信号,肿瘤边界清晰,T2WI上可以观察到肿瘤周边低信号的假包膜,部分肿瘤中央可见星状瘢痕。
肾细胞癌(RCC )PET/CT显像:
多数肾细胞癌的FDG摄取大于肾实质,但摄取程度有时仅比周围组织略高,特别是透明细胞癌,可能与正常肾实质难以区分。肾肿块FDG代谢大于正常肾提示高级别透明细胞或乳头状RCC,低级别透明细胞(因表达GLU-1较低而致18F-FDG摄取较低)及嫌色细胞肾细胞癌SUV值可能与正常肾组织重叠。
PET/CT在肾癌诊断中的作用与价值:
1、协助肿瘤分期分级
Fuhrman病理分级,是临床使用广泛的一种肾脏肿瘤病理分级系统,分级越高,生物侵袭性越强。有研究显示,Ⅲ~Ⅳ级 RCC 患者的 SUVmax、SUVmean均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低分化组的CCRCC SUVmax和MD(CT横断面上测量病灶的最大径)明显大于高分化组,有转移的CCRCC 组SUVmax、MD均大于无转移组,也就是说18F-FDG PET/CT半定量参数(SUV)越大、 病灶直径越长,RCC患者的 Fuhrman 分级越高。
2、确定远处转移灶
尽管部分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的18F-FDG摄取可接近或低于正常肾实质、部分小的原发灶可能在PET/CT上无明显异常表现而影响原发灶的检出,但RCC静脉瘤栓及远处转移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FDG摄取增高;故18F-FDG PET/CT可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栓子、评估解剖成像技术上不确定病灶及考虑切除的孤立性转移,为选择手术及治疗方案方式提供依据。
3、疗效评价
可用于晚期肾癌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的反应评估。18F-FDG PET/CT可以用于治疗后的代谢评估,可以预测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本病例为宫颈癌术后患者发现左肾占位,鉴别诊断需要考虑肾转移瘤可能,肾转移瘤多见于原发恶性肿瘤晚期,是人体第5常见的转移部位,有学者报道和我们多年回顾性总结:肾转移瘤18F-FDG均为不同程度高摄取,故本例不考虑转移。由此可见PET/CT对肾脏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体独特优势;18F-FDG PET/CT探测肾癌远处转移和转移性肾癌的准确率高,其对原发肾癌的检出受Fuhrman分级及肿瘤大小的影响,囊性肿物或体积较小肿物18F-FDG摄取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18F-FDG PET/CT对低代谢、等密度病灶敏感度有限,此时需结合增强CT及MR等检查手段协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年第37卷第5期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2021,Vol 37,No 5.
2、[-13 SIEGEL R L,MILLER K D,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2020 D],CA Cancer J Clin,2020,70(1):7-30.
3、HSIEH J J,PURDUE M P,SIGNORETTI S,et a1.Renal cell carcinoma[J].Nat Rev Dis Primers,2017,3:17009.
4、祝安惠.张卫方.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J].中国医学 影像技术,2017,33(4):571—575.
5、WANG H Y,DING H J,CHEN J H,et a1.Meta—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F]FDG—PET and PET/CT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Cancer Imaging。2012,12(3):464—474.
作者介绍
吴晓泓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6年;毕业于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18-2021于四川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全身各系统常见疾病,尤其是肿瘤、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研究。
图、文来自:成都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