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不可愈,或与服药不得法有关!
《医学源流论》关于服药用法早有明示:“病人之愈不可愈,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中药服法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讲究,若不得要领,不但无功,反而有害。
中医择时、适法用药,有利康复
人体有各种时间节律,四时节律、节气节律、昼夜节律,还有日节律、时节律等等。以四时节律为例:《内经》记载,四季之主气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四时季节变化用药,便有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密”等治法原则。
再如日节律:一天内,清晨开始气血冲击手太阴肺经,依次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等部有序运行。顺应病理、时间之道,若肺癌患者能长期坚持在清晨用药,便可有利于疗效提升。
还有“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病在一天之中,平旦是春属木,肝在五行中对应木,木得木助,在平旦(即寅时,约凌晨3:00-5:00)时肝病患者就会舒服些,此时用药,病也会容易好转些。
这种择时服药的理念,便是根据“天人相应”、“五脏应时”等提出的组方、施药方法和原则,强调根据人体自身固有的时间节律,择时用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典籍里还记载了许多服用方法。
《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列举了空腹法、饭后服法、饭前服法等。
空腹法,空腹吃药药力可充分发挥,但这种服药方法讲究“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需针对积滞、瘀血这类偏实证的肿瘤患者才适宜。
饭后服法,能使药留在上面长点。像肿瘤患者偏虚者,需用偏滋补一类的药物,适合饭后服。
顿服法,煎好后立即服下叫顿服,一般适用于急症,如肿瘤急症出血、梗阻等症会采用顿服。
肿瘤患者的服药法
古籍中记载服药方法、服药时间繁多,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若能学会在恰当的时间,结合合理的服药方法,便可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提升疗效。
现代大多中医喜欢沿用一日一剂,上下午分服的方法,但服药方法既有规律性,又有灵活性;袁希福院长认为,像癌症患者这类急重症者就不能拘泥于常规的时间和次数。
袁希福老中医常开一日三剂,或一日两剂的量,提倡饭后服(即饭后1小时左右服,另外与西药需间隔1-2小时以上服用),第一服量最多,次一服渐少,最后一服最少。
为什么这样服药呢?
癌症患者大多因虚致病、因虚致实。且肿瘤产生后,癌毒会进一步阻塞气血津液运行,造成病人身体更加虚弱,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扶正元气乃是抗癌首位,扶元气的药又多是偏滋补一类的药物,适宜饭后服。
另外,癌症患者脾胃虚弱,无法从食物中获取营养,也很难从中药里获取药力。也就是说药能吃,但不见得能吸收,就需要加大剂量。不能拘泥于常规的服药次数,有时需要一日两剂,或三剂。
而且大剂量的药,有时部分患者喝不下,这就需要坚持服用,以量保证质,这样在一步步的调理中,紊乱的内环境才能得到调理,消除癌细胞赖以生存的土壤,归于平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