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论著:时期效应可能是影响我国宫颈癌发病与死亡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源:
王瑾瑶,张年萍,白志强,等.1993—2017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3):1564-1568.
推荐理由
宫颈癌是常见妇科肿瘤之一,在全世界女性中,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人群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本期推荐研究是对中国1993—2017年宫颈癌的发病及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人群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对宫颈癌发病及死亡的影响,为我国宫颈癌的防治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
1、1993—1998年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呈上升趋势。
2、1993—2017年,女性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从9.54/10万增加到10.88/10万〔AAPC(95%CI)=0.6(0.3,0.9),P<0.05〕,而标化死亡率则从4.88/10万下降到4.48/10万〔AAPC(95%CI)=-0.3(-0.5,-0.1),P<0.05〕。
3、在59岁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宫颈癌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明显增加,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周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
4、除某些时期外,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呈下降趋势,1916—1920年出生队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均达到峰值,然后趋于平稳,在年轻一代中略有下降。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分别拟合中国女性宫颈癌的发病及死亡率数据,通过对数线性模型计算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PC)、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APC)及其95%可信区间。进一步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并利用内生因子法探讨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变化规律,该法是建立在估计函数法和矩阵奇异值分解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参数估计方法。内生因子法优于传统广义线性模型,并且该方法不需要先验信息的假定,其估计值收敛且唯一。
详细结果:
01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
随着对宫颈癌展开的一系列大规模有效的筛查及疫苗的实施,使得该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然而,对于我国而言,从1993年起,虽然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出现了短暂的下降,但是自2008年以来,该下降趋势开始出现大幅度反转,这说明我国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开始出现恶化,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表1 1993—2017 中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的 Joinpoint 回归分析
02中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分析
1、显示我国宫颈癌的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且发病年龄在55-59岁达到峰值,说明我国宫颈癌的发病在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2 、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期效应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宫颈癌的筛查力度还不够,并且预期减少的时期效应可能,受到环境恶化和强烈的队列效应的影响;此外,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增加可能与持续增长的时期效应有关。当控制了年龄与队列两个因素之后,时期效应增加了城市女性宫颈癌的发病与死亡风险。
03在所有出生队列中,发病率与死亡率的队列效应
1 、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年轻一代宫颈癌总的发病与死亡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2 、此外,队列效应逐渐降低的可能原因为: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状况和公共卫生政策得到了改善,加大了实施宫颈癌的筛查计划。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1、缺乏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因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控制政策应针对不同的地区有所差异,因此,未来仍需通过年龄 - 时期 - 队列模型对中国城乡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
2、本研究收集的关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有限,相对较短的研究周期也可能导致最终的年龄时期队列对宫颈癌影响的估计不准确。因此,本研究结果仍需要未来纳入更多数据进一步确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