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LD 2022中国力量丨杨永平教授:仑伐替尼联合PD-1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优势再显
在过去的几年中,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层出不穷,为肝癌治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4-8日,2022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年会盛大召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杨永平教授团队于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在真实世界的实践中,仑伐替尼联合PD-1治疗方案和仑伐替尼单药治疗方案在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肝胆相照平台特邀杨永平教授对研究进行分享,供临床医生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70例仑伐替尼联合PD-1治疗的uHCC患者和140例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倾向评分逆概率加权方法(SIPTW)进行匹配。
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
不良事件(AEs)采用AEs 5.0版的通用术语标准进行评估。采用包含大血管侵犯、肝外转移和Child-Pugh分级在内的Cox模型计算每个患者的OS综合风险。
亚群治疗效果模式图(STEPP)显示了综合风险情况下,不同治疗方案对12个月生存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
在随访中位数21.6个月中,120例(57%)患者死亡。仑伐替尼联合抗PD-1治疗组的OS(21.4 vs. 14 months,P=0.041)、PFS(8.0 vs. 6.3 months,P=0.015)、ORR(38.6% vs. 22.9%,P=0.026)和DCR(85.7% vs. 69.3%,P=0.016)均高于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与临床基线特征匹配后结果一致。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类似。大血管侵犯(MVI,HR 2.6,95%CI 2.18 - 3.92)、肝外转移(EHS,HR 2.16,95%CI 1.49-3.13)和Child-Pugh B级(CPB,HR 2.08, 95%CI 1.45-2.99)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使MVI、EHS、Child-Pugh B级患者的12个月生存率提高了38%,在其他人群中提高了18%。
研究结论
仑伐替尼联合抗PD-1治疗对uHCC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在MVI、EHS、Child-Pugh B级患者中,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12个月生存率。
专家简评
杨永平 教授
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是目前肝细胞癌临床治疗的热点。由于肝细胞癌发病的隐匿性,使我国肝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近70%为uHCC,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迭代应用临床,uHCC从无药可治到明显延长生存;再从延长生存追逐临床治愈成为最大的挑战。
本研究通过对210例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就诊的,经仑伐替尼联合抗PD-1(n=70)和仑伐替尼(n=140)治疗的uHCC患者进行分析,结合倾向性评分匹配的统计方法,证实仑伐替尼联合PD-1对uHCC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尤其在MVI、EHS、Child-Pugh B患者中,可显著提高患者12个月生存率。虽然已公布LEAP-002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OS和PFS均未能达到预设的统计学终点,但本项真实世界研究为仑伐替尼联合PD-1治疗uHCC提供了新的证据。
鉴于本研究为临床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入组患者病例数有限,研究结果需要多中心、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
专家简介
杨永平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肝病医学部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总后科技银星,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肝炎基金会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牵头国家“十三·五及十二·五”重大专课题,军队“十二·五”重点课题和北京市科委军民融合重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