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竟有如此浪漫的“接吻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来了解一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郑湘榕 主任医师
在医学里,有一种病让你听上去不觉得可怕,反而会觉得有点浪漫,这种病就叫做“接吻病”,术语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唾液传播(口-口传播),家长可能在不经意间亲吻孩子的过程中就将病毒传播给了孩子,造成患病,“接吻病”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所以,家长们要注意咯,孩子贵可爱,但不要轻易亲吻孩子哦!
什么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主要由EB病毒原发感染所致的急性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得,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主要经唾液传播。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50天。
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体是EB病毒,约占90%以上。
2、B、T细胞间的交互作用:
3、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及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等因素。
它的高发时期和易感人群是?
全年均有发病,以秋末至初春为多;人群感染率高,多为幼儿时期感染,受感染者成为终身病毒携带者。
1、传染源:EB病毒的贮存宿主患者和EB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经唾液接触而传播(口-口传播)
3、易感人群:本病多见于儿童和少年。
如何辨别孩子是否感染?
1、发热:多数患儿热型不定,一般波动在39℃左右,偶可高达40℃以上。发热维持1周左右。
2、咽峡炎: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90%以上的患儿有淋巴结肿大。肿大部位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肿大的淋巴结一般在数天、数周内逐渐缩小。
4、肝脾肿大:约50%的患儿可有肝脾肿大,肝区压痛,肝功能异常。
5、皮疹:出现概率为10%,常见的皮疹为泛发型,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等,多见于躯干。
一般来说,需要做哪些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升高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涂片中异型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
2、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HAT):凝集校价在1:64以上,经豚鼠肾吸收后仍呈阳性者具有诊断意义。
3、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衣壳抗体-IgM(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低亲和力VCA-IgG阳性是急性原发性标志,早期抗原-IgG(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意义。
4、EB病毒-DNA检测: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5、肝脾B超可提示有肝脾肿大。
6、其他:可出现心肌酶升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T淋巴细胞群CD4/CD8比例降低或倒置。
它的治疗原则有什么?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脾脏显著肿大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
2、药物治疗:
(1)高热患者可用退热剂;
(2)咽痛患儿可给予生理盐水或润喉片口服;
(3)抗病毒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替洛韦;
(4)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5)重型患者短疗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改善症状;
(6)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行手术治疗。
3、生活指导:
(1)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即具有自愈性),家长不必过度担心和焦虑;
(2)注意患儿口腔卫生,避免大人亲吻小孩;
(3)给宝宝准备一套专用餐具;
(4)多休息、多喝水,最好是水和果汁;
(5)饮食健康。
指导专家
郑湘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治。
喻雷
2022级儿科硕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党委宣传部。
主管部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宣传部
合作部门: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吴芸芸
责编:谭恋恋
校对:陈玉华
审核:谢明霞
终审:严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