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廷:享誉全县700个村的“平山名医”
通讯员:李霞 李二霞
再过一年,已有40年医龄的胡彦廷就要退休了。
从不到20岁来到河北省平山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平山人医”)大内科实习,胡彦廷的职业生涯走出了泾渭分明的前后两个半场。
前半场,他追求“全面发展”,呼吸、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等各内科所涵专业,他都能说出个“道道来”。依靠踏实肯干的工作学习态度,他35岁被选为大内科副主任;37岁,他从13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内科主任。
后半场,他谋求“术业专攻”,将大内科不断细分成各个专科,自身则致力于神经内科的发展和卒中中心的建设,为平山县的脑卒中患者蹚出一条生命通道。
平山县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胡彦廷
两次进修 从泛到精
平山县是我国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常住人口42万余人。据平山人医数据统计,胡彦廷服务过的百姓约有10万余人。全县700多个行政村中,每个村里都有人认识他,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县医院的好医生”。
胡彦廷是学西医出身,1982年毕业后,就来到平山人医大内科工作。“那时候,大内科包含很多专业,受时代或者说县医院发展所限,大家在学习或培训时注重广泛,而不注重精分专业。”
1989年,胡彦廷到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修时,就研修了血液、消化、心血管、呼吸等四个专业。
在工作中,胡彦廷慢慢发现,平山县脑卒中患者占比较大,且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他介绍,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医生与常人不同的是,我们眼前的故事格外多,且充满变数。”在平山县,胡彦廷就见过很多因为得了脑卒中而致残致死的患者,留给家属无尽的悲痛。
他认为,县医院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理应守好这个关口,“那首先需要的就是更加专业的医生。”
因此,1999年,胡彦廷再次进修时,就跟医院领导打了报告,“我要主修神经内科。”
他给出的理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我就瞄准脑卒中了,一定要把这个专业往深处学。”院领导十分支持他的想法,并安排他到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
“因为深刻理解了学习的必要性,所以学起来就格外用心。”胡彦廷的这次进修,直接奠定了平山人医卒中中心发展的根基。
一个拥抱 开启卒中治疗
2001年,胡彦廷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全县首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回忆起20多年前的这场救治,胡彦廷依然心情激荡:“那是一个晚上,时间大概是十一点十分,患者是我们医院麻醉科主任的老丈人,送到医院的时候,他一侧的胳膊和腿已经动不了了,经过快速的初步检查之后,我们决定给他做溶栓治疗。”患者家属也很快就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溶栓顺利进行。
那个晚上,胡彦廷一直守在病床前,随时观察与评估病情。凌晨一点半左右,患者发现,自己的胳膊和腿可以抬起来了,很快就可以活动了,病情大有好转。陪床的麻醉科主任与胡彦廷相视一笑,并伸展开自己的双臂,说了一句,“来吧,这值得一个拥抱。”
这个拥抱的滋味,胡彦廷记到现在。
他们二人,是医患关系:一个医生,一个患者家属,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拥抱;
他们二人,是同事关系:一个内科主任,一个麻醉科主任,为医疗技术的进步,为广大的血栓患者而拥抱。
平山人医的首例溶栓治疗案例在周边市县引起了较大范围的关注。
胡彦廷介绍,“溶栓一词,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直到2001年才正式被写入教材,县级医院开始陆续开展溶栓治疗,我们是走在前列的。最开始那段时间,我进修时的老师经常到医院来指导工作,手把手培训巩固我们的溶栓技术。”
随着治疗案例的逐渐增多,平山县百姓慢慢开始知道:得了脑血栓,等着自己不再是非死即残,县医院有位医生,有个团队,擅长治疗此类疾病。
而站在医生的角度看,胡彦廷说:“此类疾病治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感。”
胡彦廷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在他看来,选择了从医,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他办公室满满的两柜子书就是见证。
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专业技术之外,他还热衷于参与国内各种专业的会议。“会议上,除了能够学习到前沿领先技术之外,还能及时领会到顶层设计的精神。”
中国卒中学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行业大会,胡彦廷场场都到。2016年初,他在会议上得知,国家将推广卒中中心建设。
“这是国家从顶层设计上为卒中患者谋福音,中心一旦建成,就是为卒中患者开辟了绿色通道,救治效果将会大幅提高。”参会结束回到医院之后,胡彦廷马上向院领导建议,“中心我们一定要建,而且一定要快。”
2016年,胡彦廷牵头创建“卒中中心”;2017年,获得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评审颁发“卒中中心”牌匾;2019年,他又牵头创建了“防治卒中中心”,获得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和河北省卫健委脑防委评审颁发的“防治卒中中心”牌匾。
两个中心的相继建立与被认可,充分说明平山人医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达到了国家级专业标准。
一周一课 推广防治结合
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这个日子胡彦廷记得很清楚。采访过程中,他也多次提到了这个日子。今年世界卒中日的宣传主题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这里的识别不仅是让医生识别,更多的是让患者有识别的能力。”
他常说,“卒中防治,‘防’在先,‘治’在后。我们要千方百计做好科普宣传,让百姓知道没病时怎么防,有病了怎么治。”
于是,在平山人医,每周都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神经内科的医办室内,胡彦廷扮演着“老师”,站在办公室的里端,手指电子屏幕,为“学生”上课。“学生”则有患者,也有患者家属。
科室的同事介绍:“每次,胡主任都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解脑血管病的简单快速识别,快速有效救治,减少死亡残疾等知识。同时向大家介绍医院卒中中心和卒中绿色通道流程,提高广大患者和家属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让大家知道得了脑血管病怎样救治才有最好的效果。”
“现在,网络很发达,大家如果想看的话,都可以通过文章、短视频等形式获取到卒中防治相关的知识,但关键是大家想看吗?会看吗?看了之后记得住吗?”
在医院培训就不一样了。胡彦廷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他解释,只有经历过或者有亲属经历过卒中治疗的人,才会更加重视卒中的防治,而这些人,出院之后会“以身说法”,向外传递所学内容,更能够引起大众的重视。
这项工作胡彦廷持续开展了好多年,已形成了一种常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平山人医同事们是这样评价胡彦廷的:
“胡主任带领的科室,连续多年都是医院的标杆科室。”
“每年年终评奖的时候,就属他拿的奖项最多,一个人能包揽四五项。”
“在防治脑卒中的路上,胡主任几十年来,义无反顾,步履坚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在县里组织的‘平山名医’评选上,胡主任成功入选,他当之无愧。”
而患者对他的评价,更不用多说,墙上挂的一面面锦旗已经了说明了一切。
“马上就到退休年龄了,但我还是没干够,总想能为患者再多做点。”
要做哪些,胡彦廷已经想得清清楚楚,“目前,脑梗静脉溶栓治疗我们已经很成熟了,但微创介入还没有攻克,这是卒中中心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只有把这个技术也攻克了,县医院才能全面、真正担起卒中治疗的重担,实现‘大病不出县’。”
那这条路还长吗?“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人才’了,希望大家努把力,争取早日拿下这一技术。”为平山人医和平山百姓努力奋斗了40年的胡彦廷,对“后来人”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采访手记
认识胡彦廷医生,是缘于一篇《【平医近人】胡彦廷:行医40年,服务10万人,全县脑血管疾病防治第一人》的文章。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胡主任的电话。“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医生,做了一些职责范围内的事,很普通很朴素。”得知采访来意后,电话那头的胡主任很平静的表达。
胡彦廷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身上的很多标签能代表一大群扎根县域的医生的品质:行医40年,是他对医生职业的坚持和热爱;服务10万人,是他与患者的鱼水之情;全县脑血管疾病防治第一人,是他对技术、对事业的精益求精。
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自己最朴实的努力挽救患者于苦痛。向胡彦廷医生致敬!向和他一样、扎根县域的医生致敬!
在此也特别感谢平山县人民医院王秀丽副院长为采访提供的一切帮助。
责任编辑:裴燕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