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介入科:把握科技前沿,进军“生信”研究
自2020年开始,我院放射介入团队向介入器械的材料、力学、表面改性、药物涂层、肿瘤多组学、细胞测序和大数据生物医学信息(简称“生信”)等领域进军以来,通过对院内手术病人巨大的样本量的钻研,目前已在“生信”领域的实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认可。大数据“生信”研究成为我院介入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021年度,我院放射介入团队发表“生信”领域的实验研究相关SCI论文22篇,在论文数量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中科院分区4区论文2篇、3区12篇、2区8篇;2022年1-10月,发表相关SCI论文25篇,论文的质与量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其中中科院3区10篇、2区11篇、1区4篇。根据目前论文在线发表情况预估,放射介入团队2022年全年在“生信”研究领域发表中科院1区和2区论文数将突破20篇。在临床科研方面,我院放射介入团队会继续开展医工结合构建多种类型的气道覆膜支架、携带粒子引流管和不同药物装载微球栓塞等方面的研究,预计全年发表中科院1区和2区论文数将突破15篇,为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等研究项目,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同时,放射介入科今年还编辑出版了科普图书《铅衣人手记-介入治疗助力原装生活》。专著书稿《气管支气管疾病介入放射学内支架治疗》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出版发行。另有两部专著书稿也在修改完善中,也将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023年度全院出版学术著作计划做出贡献。此外,该科今年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按照医院的部署安排,稳步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
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自病区成立以来的20多年间,一直立足于临床,面对疑难重症和各种内外科并发症,积极探索介入治疗新技术,研发介入新器械。在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和胸腔胃气道瘘、肺癌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等术后并发症介入治疗,良恶性中央大气道致命性狭窄的内支架治疗,胆管癌与阻塞性黄疸胆管钳夹活检病理学诊断、肝门部胆管阻塞Y形对接内支架置入治疗,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和海绵样变介入治疗等领域攻破了十余项医学界难题。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高新技术研发计划“生物相容性气道内支架临床研发”,并先后取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术带头人韩新巍教授入围中原学者,荣获河南省争先创新奖章、河南省十大医学科普人物和河南省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随着科研团队的日益壮大,放射介入科的研究领域由介入诊疗技术创新和介入器械开发的临床研究逐步拓展到基础研究,其中包括免疫组化、分子影像组学、基因突变,单细胞测序和肿瘤微环境调控等实验研究。这是临床研究进一步走向系列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走向理论探索的必由之路,也是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研发计划必备的基础与实力保障,更是探索疾病发生与发展机制、论证诊疗和预后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韩新巍教授表示,贯彻落实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号角已吹响,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人将努力奋战、勇往直前,争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放射介入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