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完整切除直径3mm肝转移癌灶
近日,肝胆外科肝脏外科亚专业郭成副教授团队成功为一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癌患者,采用荧光腹腔镜联合术完整切除直径仅3mm肝转移癌灶,突破了肝脏微小肿瘤病灶定位难、既保证肿瘤清除率,又避免损失很多正常肝脏组织的难题。
患者为77岁女性,2021年11月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辅助治疗期间发现肝转移癌,因患者对化疗耐受性较差,于2022年5月接受肝转移癌射频消融治疗。不幸的是,2022年9月,患者再次做磁共振检查时发现肝左叶由一个直径约3mm转移病灶,同时肿瘤标志物CA199持续上升,经过交大一附院肝脏肿瘤MDT团队讨论,决定为患者行肝转移癌的局部治疗,但在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时,由于病灶较小,虽然反复探查,始终无法在B超下发现转移癌灶。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根据《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时候接受手术治疗。
对于术中准确定位直径小于5mm的微小病灶往往是肝脏外科较为棘手的问题,在术中,病灶微小不易通过常规方法定位,甚至有时无法找到影像发现的微小病灶。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同于原发性肝癌,术后虽然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较易复发,患者可能面临接受多次肝转移癌治疗手术,因此术中精准定位,通过切除尽可能小的肝脏范围达到治愈目的是肝转移癌手术的原则之一。
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肝脏外科亚专业团队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在刘青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肝脏肿瘤MDT团队的一致努力,在肿瘤科李恩孝教授、锁爱莉教授、吴胤瑛副教授以及影像科张月浪教授、李晨霞主治医师的支持下,探索出术中超声结合荧光腹腔镜的联合方案,可大幅提高术中对于肝脏微小肿瘤病灶定位的精准度,较好地克服了肝脏微小肿瘤病灶定位难、既保证肿瘤清除率,又避免损失很多正常肝脏组织的难题。
9月8日,在刘青光教授的指导下,肝胆外科肝脏外科亚专业郭成副教授、姚博文、陈晨博士团队,在肝胆外科B超医师杜智琳的配合下,成功为患者实施荧光腹腔镜下直径3mm直肠癌肝转移病灶切除术。术中,郭成副教授团队采用荧光腹腔镜联合术中腹腔B超技术,成功准确定位并切除肿瘤,术后第六天患者肿瘤标志物转阴,顺利恢复出院,病理证实完整切除直径3mm肝转移癌灶。
21世纪,肝脏外科出现了三大技术变革:腹腔镜下解剖性精准肝切除;介入联合系统治疗对不可切除肝癌进行转化治疗,提升中晚期肝癌手术切除率;肝癌以及肝转移癌MDT诊疗。肝脏外科亚专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学科带头人刘青光教授带领下,在国内较早提出并开展肝癌一站式诊疗管理中心、组建肝脏肿瘤MDT团队(涉及肝脏原发及转移性肿瘤),熟练开展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荧光腹腔镜辅助精准肝切除、肝转移癌外科治疗等技术。在肝癌转化切除、肝癌微创治疗、钇90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较早地开展中晚期肝癌的转化治疗,大幅提升肝癌手术切除率,使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明显改善,为提高西北地区肝脏肿瘤诊治水平做出突出贡献。
文 字:肝胆外科 郭 成
编 辑:朱尔曼
责任编辑:庞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