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PET/CT诊断腮腺腺淋巴瘤1例

2022-11-07 09:45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PET/CT显像是全身性检查,对腮腺恶性病变伴淋巴结等全身其他组织器官转移、全身性恶性病变(如淋巴瘤)及腮腺转移瘤鉴别方面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病史摘要

患者男,58岁,无意中触及右耳下肿块,活动度好、边缘光滑,质地中等,无红肿热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余无特殊。

PET/CT显像:

56051667785153576

861667785153874

80911667785154062

6361667785154205

PET/CT检查所见:右侧腮腺偏后下份稍高密度结节(大小约2.0cm×1.5cm×3.0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FDG摄取明显增高,SUV最大值约10.3、平均值约9.3。

病理结果:

30701667785154351

病理提示:“右耳后皮下”病变倾向涎腺上皮源性肿瘤,腺淋巴瘤可能性大。

腺淋巴瘤

又称Warthin瘤、乳头状淋巴囊腺瘤,由ALBRENHTT和ARZT在1910 年首先报道,在涎腺肿瘤中较为常见,主要为腮腺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占腮腺肿瘤14%~30%、占腮腺良性肿瘤5-10%,发病率仅次于混合瘤,单侧与双侧均可见,发病部位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有明显的“三多”征象,即多位于腮腺浅叶、多质性、多灶性。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有相关文献报道发病与长期吸烟有关,可能的发病机制: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组织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临床表现主要为耳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分叶少见,包膜多完整,可分为囊性为主型和实性为主型。

病理:肉眼呈圆形或卵圆形包块,包膜完整;切面呈典型的多囊性外观;镜下组织学特点:由双层嗜酸性上皮细胞构成乳头状结构,其间质为大量滤泡样淋巴组织,常出现生发中心,诊断特征是嗜酸性上皮细胞。

影像学表现: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特征,边界清晰,包膜通常完整、较薄,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大者可分叶,合并感染时边界可不清楚。CT上密度高于腮腺,囊变率高,早期中度或明显强化(淋巴间质中有丰富的血管),延迟强化明显减弱,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可见贴边血管征;少数报道病灶强化程度低或无强化。MRI上实性成分呈T1WI等、T2WI稍高信号,囊变区一般呈T1WI低、T2WI高信号,部分由于其内含蛋白、胆固醇结晶或出血呈T1WI高信号。PET/CT显像:不具特异性,同部分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嗜酸细胞瘤一样,对FDG呈高摄取。

主要鉴别诊断:

1、多形性腺瘤(PA):为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占70~80%),中年女性多见,病理上以组织结构的多形性为特征,具有黏液样组织、 软骨样组织和上皮细胞等,又称混合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上极,分叶多见,边界清或不清,平扫CT值低于腺淋巴瘤,增强有明显的延迟强化特征,较大时可合并囊变,可伴有钙化,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复发性,可恶变。

72541667785154503

2、腮腺淋巴瘤:与腺淋巴瘤仅一字之差,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发生在腮腺区的恶性淋巴瘤较为少见,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亚型MALT、DLBCL及FL,霍奇金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均罕见。腮腺区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常大于5 0岁,临床上患者常以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就诊,有部分病例会由于侵犯到面神经出现面神经麻痹或疼痛;影像上,MALT淋巴瘤多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并可表现出沿腮腺轮廓塑形性生长的特点;DLBCL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结节影,结节相对较小。

23081667785154619

3、腮腺淋巴结转移:以头颈部皮肤鳞癌较多见,发生率 5%左右,最常见为鼻咽部来源;表现为腮腺单发或多发结节,常伴耳周、颈部淋巴结增大,边界不清、密度不均,中央可伴坏死,结合原发病史可辅助鉴别。老年人腮腺内增生淋巴结也较常见,密度较高,边界清楚。

88521667785154760

4、基底细胞瘤:患病年龄较小,且多发于女性,均为单侧,好发于腮腺浅叶区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CT以等密度为主,钙化少见,MR上多表现T1WI低、T2WI高信号,若伴出血、囊变则呈混杂信号;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逐渐减退,呈“快进慢出”,动脉期与静脉期CT值均显著高于腮腺淋巴瘤;可发生恶变,转为浸润性生长的基底细胞腺瘤。

48061667785154875

治疗与预后:

腮腺腺淋巴瘤复发或恶变率相对较小,常手术切除,但因该肿瘤多灶性生长的特性,术后可能在未切除病灶或对侧腺体内再次出现肿瘤。因此,术前进行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对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结:

正常腮腺通常表现为较低的18F-FDG摄取,由于葡萄糖转运和糖酵解速率增加,腮腺区良恶性肿瘤 、生理性摄取或炎症病变等均可出现18 F-FDG 高摄取,有研究证实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平均及最大SUV值无显著差异,故SUV值对于腮腺单发病变的良恶性鉴别缺乏特异性,因此在临床诊断工作中,我们需结合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内部特征、强化方式及代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定性诊断需借助病理。但PET/CT显像是全身性检查,对腮腺恶性病变伴淋巴结等全身其他组织器官转移、全身性恶性病变(如淋巴瘤)及腮腺转移瘤鉴别方面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956.现代医药卫生 2020 年 3 月第 36 卷第 6 期 J Mod Med Health,March 2020 ,Vol .36 ,No .6。

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8月 第5卷第16期。

3 卫英,戴罡.原发性腮腺恶性淋巴瘤的 CT 诊断[J].医学影像 学杂志,2 0 2 0,3 0(1):3 1-3 4。

4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V01.51 No.1 Feb.2019。

本文中图文均来源于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腮腺腺淋巴瘤,良性肿瘤,诊断,病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右肺中叶不规则结节,PET/CT诊断机化性肺炎1例
    打开APP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罕见甲状腺异位癌一例【武汉高尚医学影像】
    打开APP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咯血发现支气管动脉畸形一例【高尚医学影像】
    打开APP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