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儿童中毒后未等来救护车死亡,官方公布时间线
导读
真切希望处理的背后,大家真的能吸取教训,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付出生命的代价。
近日,兰州一名3岁小孩一氧化碳中毒而未等到救护车死亡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并引发热议。
11月1日,兰州公安七里河分局针对此事进行了通报,内容如下:
2022年11月1日13时43分,兰州市公安局接群众求助警情,称有2人在七里河区上西园家中昏倒,其中1名儿童已无呼吸。
接警后,分局即派警到场处置,协助群众于13时57分将2人送往医院救治。其中儿童抢救无效死亡,1人在医院接受治疗,生命体征平稳。
经走访调查、现场勘查及死者血液检验鉴定,为使用液化气灶不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热切关注之下,这份通报并没有达到“降温”效果。
11月2日,孩子的父亲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孩子妈妈已经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我留在这里,等一个调查的结果。”
根据孩子父亲自述,11月1日中午,他发现妻子有煤气中毒的症状表现,随后孩子也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情况,随后他曾多次拨打120急救电话,但救护车迟迟没到。他向记者提供的通话记录显示,他曾于当天12点15分至13点06分期间,拨打了6通120急救电话。
“由于救护车迟迟没有来,我们就先抱着孩子到路边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医院时已经将近下午2:30分,医生说来得有点迟了,会尽力帮助抢救。”他回忆说。
根据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急救中心(站)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从急救网络医院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得因指挥调度原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孩子父亲想知道的是,为何拨打了多通急救电话,救护车却迟迟没有到?孩子的悲剧是否本来可以避免?
当天,健康时报记者多次致电兰州急救中心办公室以及调度室,针对患儿父亲的疑问,调度室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个事情我们正在跟进,上一级的领导单位今天一天都在我们单位进行调查,这个事情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定会真相大白的。”
11月2日,平台认证为“兰州七里河事件3岁男童父亲”的账号“兰州三岁孩子的父亲”,发布文章,详述了事情经过(目前已删除):
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在上面那份通报中找不到答案。甚至在派出所出警这个时间点上也不一致:
警方通报里写的是:接警后,分局即派警到场处置,协助群众于13时57分将2人送往医院救治。
家属的文章里写的是:派出所民警是在孩子已经到医院抢救的时候才赶到的。
面对这前后不一致的表述,更激发了网友的疑问——
救护车究竟来了没有?什么时候到的?
孩子究竟有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
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延误?
整个事件的时间线究竟是怎样的?
11月3日14:19,微信公众号“兰州发布”针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情况通报,内容如下:
2022年11月1日,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一名儿童一氧化碳中毒不幸死亡。对孩子的离世深感痛心和惋惜,对失去孩子的父母及亲属表示真诚慰问。
事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开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关于拨打120急救电话情况
经调取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接线记录,并与当事人妥某磊(系儿童妥某轩的父亲)核实,12时15分至12时18分,妥某磊连续4次拨打120急救电话,前3次因拨打时长不足,未接通。12时18分拨通120急救电话,称其妻摔倒,人在马忠华手抓餐厅附近家中,意识不清。120急救调度中心调度员了解其核酸、抗原情况,回复高风险区域需要协调并安排线上诊疗。随后,中心调度员向兰州市医管中心工作人员发送微信,请求线上医务人员对求救人进行问诊,随即将问诊信息转至七里河区卫健委工作人员。12时28分,七里河区卫健委工作人员在微信中将患者相关信息转至七里河区医院非绿码医疗救治群,安排医生联系处置。12时32分,医生接到信息后,于12时32分至13时06分连续拨打求救人电话,未接通电话。13时07分,拨通求救人电话,问诊患者详细情况后,13时19分,医生在群中回复已指导开展急救,病人病情好转,但仍需要到医院救治,120急救中心立即进行调度派车。
在紧急派车过程中,13时23分,120急救调度中心又接到呼叫电话,反映马忠华巷内有1名成人及1名小孩需要急救,经过核实与12时18分呼入电话陈述的是同一件事。13时32分、13时34分,又接到另外2起急救呼叫电话,用时2分59秒。13时36分,120急救调度中心要求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分站立即停止对执行疫情防控急救车辆消杀工作,13时44分发出救护车派车指令。
二、关于110接出警情况
经调取接出警记录、现场监控,并与出警民警核实,13时43分,兰州市公安局接群众报警称,有两人在七里河区上西园家中昏倒,其中1名儿童已无呼吸。13时45分,七里河区公安分局西园派出所收到派警指令。13时48分,七里河区公安分局西园派出所指派两名民警出警。13时57分,出警民警到达现场。
三、关于社区卡口工作人员值守情况
经现场核实并调取监控纪录,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上西园道南路(上西园144号)闵师手抓打包店(系事故发生现场)至骆驼巷路口沿途有1处无人值守隔离管控出入口,旁边为七里河区城管局物资储备帐篷,骆驼巷路口处设有1处卡口点,事发时卡口点值守人员为2名公安民警和1名城管队员。
13时15分,妥某磊出店门(手拿电话未戴口罩)走到物资储备帐篷旁边求助,遇到前来取物资的3名七里河区城管队员(其中1名为司机未下车),2名城管队员见其未戴口罩,仅劝其佩戴口罩,妥某磊随即返回店内,城管队员取物资后驾车离开。
13时23分,妥某磊亲属唐某琳向路过店铺门口的两名运送核酸检测样本的综治员反映情况,被告知其抓紧拨打120和110电话,同时询问核酸检测情况,随后综治员继续收集样本并离开。
13时47分,两名群众跑到骆驼巷路口卡口点向驻守干部苏某和反映情况,苏某和告知先拨打120,同时通过对讲机向社区书记刘某志报告。社区群众积极帮助孩子妥某轩进行心肺复苏。
13时55分,妥某磊抱着孩子妥某轩跑到骆驼巷路口卡口点,向值守民警陈某斌求助,陈某斌拦停了车号为甘A84**8出租车,妥某磊和其亲属、孩子妥某轩3人乘该车前往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救治。
13时58分,社区书记刘某志从社区办公地点到达现场,并于14时03分120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帮助家属将牟某白(系妥某磊妻子)送上救护车。
四、关于送医及救治情况
(一)孩子妥某轩送医及救治情况。14时05分,出租车送达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急诊,到院时患儿面色苍白、无自主呼吸、无自主循环,医护人员即刻实施抢救。经持续心肺复苏,患儿呼吸循环仍未能恢复,抢救无效,于15时宣布死亡。
(二)妻子牟某白送医及救治情况。14时21分,牟某白乘坐120救护车到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经救治,牟某白生命体征恢复正常,随即出院。
对此次事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工作僵化刻板的单位和干部,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深刻汲取此次事故沉痛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于今后工作全过程,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保障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坚决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对广大媒体和网民的批评监督,我们诚恳接受,坚决予以整改。
以下为中新网根据通报梳理的时间线:
此通报一出,立即冲上热搜。在中新网和兰州发布的评论区,点赞量最高的几个热评是这样的:
可以说,这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线上问诊是否合适?”
“救护车一个多小时才到是否合理?”
“120要拨打多久才能接通?”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有人愿意帮忙送下孩子,可能结果不一样。”
在这个事件中,除了暴露出的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和工作僵化刻板之外,还有一些人性的冷漠。
在妻子、孩子都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这位身为丈夫也身为父亲的男人一定慌张极了,在打完120急救车未到达的情况下,他走出店门去外面寻求帮助。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通报中,里面出现了很多人物,但施以援手的较少。或许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情况危急,或许他们只想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但在艰难困苦之下,我们不是更应该互帮互助吗?
或许有一天,大家真的能够做到只是一门心思的想着救人,而不是在各种衡量中被制约、被牵制,可能这样的悲剧就少有发生了。
通报的最后明确,将对此次事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工作僵化刻板的单位和干部,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在此,真切希望处理的背后,大家真的能吸取教训,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实,每次发生这样的事,大众都是热切关注的,他们为何会这样?我觉得并不是吃瓜、看戏心理,正如红星快评所说的那样:
回看整个事件,公众之所以关心和追问,也是基于最朴素的善意和同理心。在相关信息还不够充分、相对比较滞后的情况下,他们产生一些疑问和情绪,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此,当地相关部门既要有心理准备,也要有相应的行动准备。
不过,在热切关注一下,我们应该保持理性。
正如胡锡进所言:我个人坚决主张精准防控,但我不希望围绕一个极端事件来讨论防疫政策的利弊。我相信,无论防疫松或者紧,极端的不幸事件都可能发生。那些事件往往由一些偶然因素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缺陷而共同导致的,不能把它们作为对一个大政策做价值判断的依据。
最后说一下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处理,希望大家永远用不到,但是要掌握处理的方法:
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不要盲目进入,施救者必须迅速按下列程序进行救助:
打开门窗通风,勿碰触室内家电,以防爆炸。
切断毒气来源。
将中毒患者脱离现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保暖,解开患者的衣领及腰带,保持呼吸顺畅。
患者如有呼吸,要以毛毯保温,迅速就医;患者如无呼吸,要一面施行人工呼吸,一面呼叫救护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