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输血管那头连着的是......
在实际诊疗活动中
输血是对急难危重病人
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一般大众眼里
输血就跟打吊针一样:
一袋血+一根“管子”
一两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
但这看似简单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小小的“移植手术”
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医学知识
我们总结了患者关心的
关于输血的疑问
一起来了解
患者甲:
我是来你们医院做手术的,又不是来检查艾滋梅毒的,你们总检查这些无关的检测项目干嘛,是不是想多收费啊?
医生解答:
您来医院做手术就可能会因为术中出血而需要输血。
艾滋、梅毒、乙肝、丙肝都属于经血传播疾病,这些疾病的潜在感染者如果在“窗口期”献血,由于目前常规的检测方法还不能从“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中检测到感染病毒的标志物,就可能会漏检,造成输血后疾病的传播。
因此,输血前的检测非常必要!对于医患双方都等于再加一重保险。
患者乙:
医生,我看这袋血都快过期了,这输进去不会有问题吧~?你能给我换一袋新鲜一点的血吗~?新鲜血的效果应该更好。
医生解答:
血液制品是一个特殊的产品,它并不像蔬菜水果一样,越新鲜越好,不同血液成分的保存方式和保存期都不同。
过于新鲜的血液中抗原性比较强,相较于保存了一段时间的血液,更容易引起输血后不良反应。
而保存了一段时间后的血液制品,其中可能潜在的病原体和活化的淋巴细胞会死亡,输注反而更安全。
所以只要在有效期内的血液制品都是安全有效的,不必一味追求“新鲜”。
患者丙:
医生,为什么他输的“血”是红色的,而我输的“血”是黄色的?
医生解答:
我们献血时抽出来的血称为“全血”,包含了血液的所有成分。以前输血我们都是给患者输注全血。
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给患者输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反而弊大于利,不仅造成血液制品的浪费,还容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因此,现在我们都采用更加科学的“成分输血”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血站采集献血者全血后制备成各种成分血制品供医院使用,临床医生可根据病人需要,缺什么成分就补什么成分,如常见的红细胞制品就是红色的,血浆、血小板制品就是黄色的。
医生解答:
少数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
1.发热反应: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后短期内或输血过程中发生寒战、发热,发热者体温可达38℃~41℃,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反应持续1~2小时。
2.过敏反应:其症状以荨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严重时可有皮肤潮红、广泛皮疹,甚至发生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及过敏性休克。
3.输血性溶血反应:发生此种反应大多因血型不合输血所致。
4.细菌污染反应:血液采集、储存、输注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灭菌措施不当,以及献血者有菌血症等因素造成血液受到细菌污染。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则可为高热、发绀、休克。
5.循环超负荷:主要是由于输血过量或速度过快引起急性心衰和肺水肿。
输血虽然有一定风险
但对于病人的康复
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希望本文对大家求医有所帮助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欢迎在文末留言
我们将尽力为您解惑
本期C位 张 宇 INTRODUCE
主管技师;
擅长疑难血型鉴定,输血治疗,输血相关实验室检测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