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LANCET:脑梗患者神经介入成功后血压不宜控制过低
随着神经介入的发展,目前在急性期进行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显著增多。然而,在脑梗神经介入再通后,血压的控制水平没有明确的临床证据。近期,Lancet杂志发表了来自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的ENCHANCTED2研究,探索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在中国44家三级医院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盲法终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条件的患者为年龄≥18 岁、由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成功再灌注,收缩压持续升高(SBP≥140 mmHg 持续 >10 分钟)。患者被中央随机按照1:1分配接受强化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120 mm Hg)或一般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 140-180 mm Hg),1小时内达到目标血压并持续72小时。主要疗效终点是神经功能恢复,根据90天时改良的Rankin量表(范围 0 [无症状] 至 6 [死亡])的分数进行评估。根据改良的意向治疗ITT原则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在2020年7月20日至2022年3月7日期间,821名患者被随机分配。由于持续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该试验于2022年6月22日审查结果数据后停止。407名参与者被分配到强化降压治疗组,409人被分配到一般降压治疗组,其中强化治疗组的 404名患者和一般治疗组的406名患者获得了主要终点数据。强化治疗组出现不良神经功能终点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一般降压治疗组(OR=1·37 [95% CI 1·07–1·76])。与一般降压治疗组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组有更多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1·53 [95% 1·18–1·97])和90天时的严重残疾发生(OR=2·07 [95% CI 1·47–2·93]),但在有症状的脑出血方面两组没有显着差异。组间严重不良事件或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毅讯点评
本研究探索了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神经介入术后的血压控制目标问题,并且提前终止了研究给予了清晰的答案。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是刘建民教授团队继NEJM大作之后的有一项国际级的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案设计到研究执行都值得我们学习。本研究的另一通讯作者来自著名的乔治临床研究中心,也是神经领域的临床研究大神,这种与国际主流团队合作结合本土临床优势,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2)01882-7/fulltext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