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削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应用
莫小金1, 2,常树森1, 2,魏在荣1, 2,周健1, 2,曾可为1, 2,陈伟1, 2,聂开瑜1, 2,李书俊1, 2,邓呈亮1, 2
1.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贵州遵义 563003)
2. 遵义医科大学组织损伤修复与再生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贵州遵义 563003)
基金项目: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教科技厅函[2020]39号);贵州省创面外科整合治疗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项目 [科合平台人才(2020)5012]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显微削薄皮瓣;胸背动脉穿支;创面修复
引用本文: 莫小金, 常树森, 魏在荣, 等. 显微削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应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2, 36(10): 1266-1272. doi: 10.7507/1002-1892.202201037
摘要
目的
探讨显微削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DAP)修复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s)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例DFU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2~67岁,平均49.3岁。2型糖尿病10例,1型糖尿病1例;糖尿病病程3个月~25年,中位病程8个月。DFUs 病程6 d~120个月,中位病程1个月;Wagner分级:3级6例,4级5例。溃疡创面均有组织坏死及脓性分泌物,以及不同程度肌腱、骨外露;皮肤缺损范围为5 cm×3 cm~17 cm×6 cm。采用显微削薄TDAP游离移植修复DFUs创面,其中皮瓣6例(包括1例分叶皮瓣),范围为10.0 cm×4.5 cm~26.0 cm×7.0 cm;嵌合穿支皮瓣5例,其中皮瓣范围为10.0 cm×4.5 cm~16.0 cm×5.5 cm,肌瓣范围为6 cm×2 cm~10 cm×3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3.42~11.17 h,平均5.92 h。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1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后术区愈合良好。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佳,受区外形良好,无臃肿;足部轮廓佳,鞋具穿戴舒适,活动良好,患者无需二次整形。供区切口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且瘢痕隐蔽,无明显凹陷畸形,肩关节功能良好。
结论
在确保下肢血供充足和加强围术期管理的前提下,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创面可获得较好疗效及外形;但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DFUs 患者发生麻醉及手术风险的概率。
正文
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 1.14 亿,居全球首位(2017 年)[1]。据估计19%~34%的糖尿病患者会受到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s)的影响[2],而全球DFUs患病率为6.3%[3]。DFUs不仅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4],还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5],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6-7]。目前DFUs 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8]。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目前推荐多学科协作模式[9],当DFUs存在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涉及骨、肌腱、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结构暴露时,创面负压治疗、氧疗、新型敷料等常规治疗方法常不能很好闭合创面,此时需采用皮瓣修复DFUs 创面[10-12]。然而,DFUs 患者常合并周围动脉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理状态[13-15],其游离皮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健康人群[12,16-17]。既往研究表明穿支皮瓣修复DFUs创面能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10-11,16-17]。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DAP)因具有供区隐蔽[18-21]、血管恒定[20-21]、血管蒂长[22]、供区可直接缝合[23]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四肢[18-21,24]、躯干[25]、头颈面部[26-28]等部位创面的修复以及乳房重建;近年来,该皮瓣也被用于修复DFUs创面[22,29]。为了进一步探索TDAP在DFUs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改善传统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臃肿的问题,我们采用显微削薄TDAP修复 DFUs创面,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临 床 资 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1型或2 型糖尿病,年龄18~70 岁;② Wagner分级≥2 级;③ 创面合并骨、肌腱、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结构暴露。排除标准:① 不能耐受手术及麻醉者;② 低血容量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 终末期肾病(正接受透析治疗或血肌酐>2.5 mg/dL或221 mmol/L);④ 患肢主要动脉多发闭塞、严重狭窄,皮瓣血运不能保证;⑤ 临床资料不完整者。2020 年3月—2021年2 月共11 例患 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 临床资料
本组男5 例,女6例;年龄22~67岁,平均49.3岁。其中2 型糖尿病10 例,1型糖尿病1 例;糖尿病病程3个月~25年,中位病程8 个月。DFUs病程6 d~120个月,中位病程1个月;左足5例,右足6例;Wagner分级:3 级6例,4 级5例。溃疡创面均有组织坏死及脓性分泌物,以及不同程度肌 腱、骨外露;皮肤缺损范围为5 cm×3 cm~17 cm×6 cm。
1.3 术前准备
① 血糖水平控制:术前1~2周将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3.9~8.0 mmol/L,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泵。② 血管检查:术前行CT血管造影,探查患者下肢血管堵塞情况、病变部位和病变范围,必要时联合血管外科治疗小组介入开通血管。本组术前受区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硬化。③ 控制感染:患者入院后常规取创面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早期经验性给予抗生素治疗,再依据微生物培 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1.4 手术方法
1.4.1 糖尿病足创面床准备 ① 创面清创:彻底清除坏死肌腱、骨质、皮肤软组织,足底需打开滑膜间隙彻底清创。本组患者清创2~4 次。② 清创后创面处理:根据创面感染情况及深度,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或覆盖7~28 d(填充次数为1~3次),期间积极换药(换药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去除分泌物)。待局部创面清洁无明显感染征象 时,于全身麻醉下行显微削薄TDAP修复术。
1.4.2 皮瓣设计、切取与转移 患者取侧卧位,臂外展、屈肘,将上肢固定于支架上。根据本课题组既往报道的“两纵三横法”定位胸背动脉穿支区域[20],用便携式超声多普勒在梯形Ⅰ、Ⅱ区探索穿支点并标记(图1a)。以穿支发出点为中心,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皮瓣,皮瓣面积稍大于创面。于设计边缘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50万U),手术时首先切开皮瓣前缘,在深筋膜浅面由前侧向后侧分离;探查到胸背动脉穿支后,标记穿支,切开皮瓣后侧缘及上、下缘,同样于深筋膜浅面分离;然后循穿支逐渐分离暴露穿支,在分离穿支蒂部时,注意保留部分筋膜组织,同时术中注意保护胸背神经(图1b)。断蒂前将皮瓣翻转平铺,于手术显微镜下顺穿支血管分离解剖,在游离出Ⅰ级穿支后,肉眼去除大脂肪层,于显微镜下分离Ⅱ级穿支,同时小心去除Scarpa筋膜上的小脂肪层,根据创面需求保留一定厚度皮下脂肪(通常为 2~5 mm,可视受区需求适当增减),尽量保留Ⅲ、Ⅳ级穿支血管是显微削薄穿支皮瓣成活的关键,不建议过分削薄[30](图1c)。本组患者共切取皮瓣6例,包括1例分叶皮瓣,范围为10.0 cm×4.5 cm~26.0 cm× 7.0 cm;嵌合穿支皮瓣5例,其中皮瓣范围10.0 cm× 4.5 cm~16.0 cm×5.5 cm,肌瓣范围6 cm×2 cm~10 cm×3 cm。根据受区所需血管长度离断血管蒂,手术显微镜下吻合皮瓣和受区血管,尽量去除血管腔内悬浮物,保证血管通畅,常规吻合1 根动脉和2根静脉,并闭合创面(图1d、e)。供区彻底止血。逐层缝合背阔肌及筋膜后,采用“遵义缝合法”[31]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放置引流管,连接引 流球引流。
图 1“两纵三横法”设计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 示意图
a. 术前定位及皮瓣设计,x1:腋窝中点与髂后上棘突出点之间的连线x2:腋窝中点和骶髂关节突出点之间的连线,y1、y2、y3:分别为x1和x2线上距腋窝中点5、10、15 cm处的点连成的3条水平线;b. 术中皮瓣切取;c. 显微镜下削薄皮瓣;d. 皮瓣转移覆盖创面,吻合动、静脉;e. 术后即刻
1.5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行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1 周;持续控制空腹血糖水平为3.9~8.0 mmol/L,嘱患者禁烟、卧床休息,患肢制动,防止皮瓣受压;同时予以皮瓣烤灯照射保暖,监测皮瓣色泽、皮温及血供。术后24~28 h拔除引流皮片,及时清除皮瓣边缘血痂,可予以多黏菌素B软膏或红霉素眼膏涂抹皮瓣边缘;换药时予以温生理盐水清洗,疏松包扎,皮瓣蒂部严禁加压。供区3~4 d换药,保持术区清洁干燥及引流管通畅,引流量<10 mL/d 时可拔除引流管。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皮瓣受区于术 后1周左右拆线,供区于术后10 d拆线。
2、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3.42~11.17 h,平均5.92 h。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1 例患者出现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后术区愈合良好。11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 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佳,受区外形良好,无臃肿;足部轮廓佳,鞋具穿戴舒适,活动良好,患者均无需二次整形。供区切口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且 瘢痕隐蔽,无明显凹陷畸形,肩关节功能良好。
3、典型病例
患者 女,43 岁。2型糖尿病患者、左足DFUs,行彻底清创3次,骨水泥填充2 次,第2 次骨水泥填充术后20 d行创面修复。术前行CT血管造影示胫后动脉、腓动脉明显变窄,胫前动脉通畅。术中拆除骨水泥后见创面无感染、肉芽组织新鲜红润,设计显微削薄TDAP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11 cm×4 cm;皮瓣断蒂后,于手术显微镜下顺穿支血管分离解剖至血管网状层面,剔除多余脂肪组织,覆盖创面;供区按“遵义缝合法”直接闭合。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不臃肿,外形满意,供区遗留线性瘢痕且瘢痕隐蔽,左上肢活动不受限。见图2。
图2典型病例
a. DFU创面清创及骨水泥充填后;b. 皮瓣移植前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 皮瓣设计;d. 术中切取皮瓣;e. 皮瓣削薄后;f. 术后即刻外观;g、h. 术后6个月受区外观;i. 术后6个月供区外观
4、讨论
4.1 穿支皮瓣修复DFUs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游离组织移植早在上世纪就已被广泛用于修复大且复杂的创面[32],但在DFUs患者中的应用仍然有限[17],原因在于DFUs患者常合并周围动脉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病理状态[13-15,33-34],皮瓣成活率低于正常人群,且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12,16-17]。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穿支皮瓣的应用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9,11,35],DFUs已不再视为禁忌证[10-12,16-17,22,29,36-39]。研究表明穿支皮瓣修复DFUs的成功率约为92%[11,17],采用游离皮瓣修复能降低患者截肢率和死亡率[10-11,16-17,40],保肢率达83.4%~93.7%[11,17,40]。因此,穿支皮瓣修复DFUs创面是可行的。本组11 例患者通过TDAP成功修复DFUs创面,术后皮瓣均成活,1例出现皮瓣边缘窦道形成,经换药后愈合良好。
我们根据临床经验及既往文献,总结了穿支皮瓣修复DFUs的适应证,包括:① Wagner分级为2~4 级的DFUs,涉及骨、神经、肌腱等重要结构外露[10-11,41-42];② 患者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及麻醉,且同意行穿支皮瓣修复;③ 近期血糖水平控制良好,未发生过糖尿病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④ DFUs创面经前期清创处理后感染控制良好,创面床新鲜;⑤ 受区血管通畅,泵血功能良好。禁忌证:① 患者有其他系统或器官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及麻醉;② 患有糖尿病肾病终末期、尿毒症等需长期接受透析[43-45],造成全身血容量不足;③ 患肢主要动脉高危闭塞或多发闭塞、严重狭窄, 皮瓣血运不能保证;④ 服用免疫抑制剂者。
4.2 穿支皮瓣修复DFUs的注意事项
穿支皮瓣修复DFUs 时,与修复其他创面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加强围术期管理,应注意以下事项。① 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6%~7.5%),不仅有利于创面愈合[46],还能显著降低截肢风险[47];而血糖水平控制不良则是游离皮瓣保肢术后截肢的危险因素[16]。根据本课题组临床经验,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3.9~8.0 mmol/L较合适[48],但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据。② 评估患者下肢血管功能,充足血供是皮瓣成活的先决条件。下肢血管评估可通过CT血管造影、下肢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方法实现[9]。当患者下肢动脉存在严重堵塞,可先采用介入或静脉移植等方法开通血管[40,49-50],待血供恢复后再考虑行皮瓣修复。此外,当远端无可靠吻合动脉时,也可选择踝关节以上血管作为吻合血管[22]。③ 调理患者全身状况,营养不良、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以及免疫力低下是DFUs患者常见合并症,这些均与患者康复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应在术前进行调理。④ 创面彻底清创是DFUs修复的关键[41,51],清创后应及时使用敷料覆盖创面。本课题组推荐使用骨水泥敷料覆盖创面[48],不仅抗感染,还会形成诱导膜利于DFUs创面愈合[52-53]。⑤ 穿支皮瓣的选择。尽管有文献报道了足部及小腿来源穿支皮瓣的应用[54-57],但我们认为由于DFUs 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在足部及小腿更加严重,因此选择该部位皮瓣会进一步损伤下肢血管;另外,应尽量保留下肢主要血管[51]。⑥ 需加强术中麻醉监控及更精细的术中操作。⑦ 吻合血管的选择。DFUs常伴下肢血管病变,如受区仅有1 条动脉通畅,则采用端侧吻合;如存在2条以上动脉通畅,可采用端端吻合;静脉血管行端端吻合。血管吻合时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吻合前需仔细清除管腔内悬浮物,吻合时注意解剖层次对齐,使血管内膜对内膜,避免内膜内翻导致血管栓塞[48]。若足部缺乏可吻合的动脉,可延长血管蒂,选择踝关节以上动脉进行吻合[22]。⑧ 精细的术后护理,包括镇痛、抗凝、抗感染、预防血管痉挛,以及血糖水平及全身状态的调控等。
4.3 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的必要性及优势
修复DFUs的理想皮瓣应具有良好血供、足够耐磨以及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和抗剪切力等特点[51]。TDAP由Angrigiani等[58]于1995年首次报道,其能切取肌肉、皮肤、筋膜和骨等形成嵌合皮瓣[59-60],从而满足上述需求[61]。Sung 等[29]首先采用TDAP嵌合皮瓣修复糖尿病下肢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并认为其可作为重建该缺损的一种选择,但该皮瓣修复术后外形明显臃肿。Kim等[22]认为DFUs 患者足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和钙化较其他血管更为严重,即使血管重建术成功,踝关节以上血管作为来源也比足远端血管更可靠。为此,他们采用血管蒂较长(平均16.5 cm)的TDAP修复DFUs,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术后臃肿仍不可避免。
鉴于此,本课题组设计并使用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胸背动脉穿支通常具有2~4 条穿支血管,穿支外径为0.22~0.68 mm,供血范围为25 cm×15 cm,背部浅筋膜深层与浅层之间间隙明显;恒定的穿支、有效供血范围及穿支之间形成的丰富三维立体吻合血管网,为显微削薄TDAP 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23,58]。因此,本课题组根据魏在荣教授提出的穿支血管分级方法[30],提出了显微削薄TDAP切分方法。该方法的解剖学基础与Kim等[62]提出的TDAP削薄解剖学依据一致,但在直视下削薄,有时浅表筋膜不明显,增加了寻找可靠穿支的难度,且可能损伤真皮下神经丛[62-63],而在显微镜下进行Ⅱ级穿支的分离则能很好地避免这一问题[64-65]。显微削薄TDAP 修复DFUs除具备传统TDAP的优势外,其最大优势在于避免了二 次削薄手术以及患者二次麻醉和手术风险。
4.4 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的注意事项
除上述穿支皮瓣修复DFUs的注意事项外,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 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胸背动脉穿支有一定变异,应用本课题组提出的 “两纵三横法”定位穿支,在梯形Ⅰ、Ⅱ区能恒定地发现穿支,缩短术前超声寻找穿支区域的时间[20]。② 在皮瓣血管蒂分离时注意保留血管周围部分筋膜组织,以保护穿支蒂。③ 皮瓣削薄后增加了皮瓣内血管痉挛风险,容易出现皮肤回缩、色素沉着等并发症,故削薄时需保留少量脂肪组织。④皮瓣显微削薄虽然避免了二次削薄手术,但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DFUs 患者发生麻醉及手术风险的概率,需要加强术中麻醉监控和精细术中操 作以及术后护理。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①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样本量少且缺乏对照组,需要设计前瞻性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显微削薄TDAP在DFUs修复中的应用价值。② 随访时间较短,未能观察到穿支皮瓣在DFUs 修复中的远期效果,需延长随访时间并统计DFUs 复发率、截肢率和死亡率等相关数据。③ 观察的结局指标较少,未能全面评价显微削薄TDAP修复DFUs的临床效果。
综上述,在确保下肢血供充足及加强围术期管理的前提下,显微削薄TDAP能修复DFUs创面并取得良好效果。该皮瓣除具有TDAP的固有优点外,还能一期获得较薄皮瓣,避免二次皮瓣削薄手术,但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DFUs患者发生麻醉及手术风险的概率。
通信作者
魏在荣,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贵州省美容整形医院院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创面修复与周围神经再生,擅长皮瓣外科。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面防治与损伤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第一作者
莫小金,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遵义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创面修复与周围神经再生。
参考文献:略
CJRRS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