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给眼睛来张自拍照,让眼底病变无可遁形!
眼睛是全身唯一能被直观检测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
这些血管,可以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状态以及健康状况,提示全身疾病的进展和早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像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会对眼底血管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病理性的血压及血糖升高,都能够引起视网膜的出血和渗出,从而导致视力受损。
所以说,全身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眼底照片反映出来。
一张“照片”,让眼底病变无可遁形
眼底是眼球内后部的组织,也就是眼球的内膜。眼底疾病病种多,并且位于眼球深部,发病时必须要借助工具辅助检查。眼科医生用的像探照灯一样的普通眼底镜能看到眼底,但缺乏客观的依据,同时不利于随访。眼底照相机的发明和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
眼底“相机”的原理和正常照相机的原理一样,它透过人的瞳孔给眼底拍照来明确眼睛有无病变、病变程度等。凭借眼底彩照,不仅医生可以清楚看到患者的视神经、黄斑、眼底血管等情况;根据它们的状态来评估眼睛存在什么疾病。而患者也可以通过照片,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疾病的表现和程度。不同时期的眼底照片对比,还可以知道疾病的变化。
通过眼底照相发现不同的眼底表现,不仅有助于眼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可以对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发现及诊断提供帮助,更好配合医生的治疗。
“真彩高清超广角”眼底照相机与“普通”眼底照相机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点?
1- 90%以上的眼底病变需要用到颜色的描述,不同病理在眼底呈现的颜色不同,通过真彩高清超广角眼底照相机拍摄出来的眼底照片,所见即所得,不会丢失细节。对疾病的分期能准确划分,真彩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2- 超广角眼底照相机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成像技术,分辨率高并且抑制杂光,穿透力强,周边无暗区,能够去除睫毛遮挡所产生的伪影。光学分辨率达到7.3微米,有效像素高达4700万,全模式真彩图像均能达标,无惧放大,病变细节一览无遗。
3- 超广角范围的选择尤为讲究,传统的眼底相机标准镜头单张拍摄范围4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图像采集需要拍摄7张眼底照片进行拼图,对瞳孔的要求高,小瞳孔容易拍不清;传统的超广角眼底相机采用180°鱼眼镜头,成像范围足够,但“格林兰岛效应”造成周边严重变形,周边图像质量不佳。真彩高清超广角眼底照相机选用115°超广角镜头,能够校正边缘畸变,画面接近实物,折衷标准镜头和鱼眼镜头的优缺点。
眼底照相常见的眼部疾病
1-老年黄斑变性
其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眼底疾病。黄斑是视网膜非常重要的区域,也是视觉敏感的部位。老年性黄斑变性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人群,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之一。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这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严重并发症,对视力有很大影响,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失明。一般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若血糖控制不佳,则可致视网膜的微血管发生损害,引起部分视网膜缺血缺氧,继而分泌血管生长因子,导致无功能的新生血管生成。新生血管易反复破裂出血,进一步引起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或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使患者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且这种视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3-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我国群体发病率为5.11%,病人中约70%有眼底改变。长期持续的高血压使视网膜的动脉血管逐渐发生变化。病程初期,眼底可见动脉血管管壁光带加宽,呈铜丝状或银丝状改变,动静脉比例异常,交叉处静脉因受硬化的动脉压迫而出现压痕。随着病程的发展,眼底相继出现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等改变,严重者可发生视乳头水肿。
4- 青光眼
其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主要是由眼压增高导致进行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缩小。早期,很多患者只有轻微的眼胀或眼部不适,大多数患者甚至无明显症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视神经损伤逐渐加重,患者会发现自己视物范围缩小,即视野损伤。此时来到医院就诊的大部分患者已为青光眼晚期,治疗效果欠佳,且视野损伤无法恢复。
定期检查,为眼睛保驾护航
眼底疾病虽然能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但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更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想要早期发现这些疾病,就是定期进行眼部体检筛查。在检查过程中,患者与医生良好的配合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对此,强烈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每年应定期前往专业眼科机构进行眼底照相检查,并由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治疗。存在“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的患者,更应及时到医院定期检查,及时监测眼睛及身体的健康情况变化,避免情况恶化而不自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