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单个心跳内成像的理想固然美好,但是图像质量和诊断价值才是根本。
第165篇原创
相约第832天
专注于医学影像技术、产品及上下游的深度解读
导语
毫无疑问,顶级CT的门槛技术一定是“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匠心”系列第7篇,讨论顶级CT如何征服那颗永远在跳动的心。
2004年,全球首台64排螺旋CT问世,几乎对所有器官同时实现了扫描速度、覆盖范围、和层厚的改善,这是CT技术的第三次飞跃。时至今日,64排CT仍然“攻守兼备”,几乎能完美满足绝大部分的临床检查需求,除了心脏。
根据研究数据,冠脉CTA(CCTA)能降低16%的不必要诊断性介入手术,其作为心导管室的“看门人”地位已经得到国际的公认。在很多共识和指南中,都强调冠脉成像的基本入门条件为64排CT,并对时间分辨率有一定要求。比如,0.5s/r转速的CT,患者心率最好不要超过75次/分钟;0.35s/r转速的CT,患者心率最好别不超过90次 /分钟 。
尽管能满足大部分场景,但是我们更想要任意心率的单心跳成像,实现真正的检查自由,而这正是我们需要顶级CT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1、什么是单心跳成像?
我们知道,心脏是长12厘米、宽9厘米,并且永远在不停跳动(成年人平均心率是75次/分钟)的器官,其常规CT成像必然引起运动伪影;不过,我们也知道心脏是有规律搏动的,一个心动周期内最静止的部分是心脏舒张期(Diastole),想要获得清晰的冠脉图像,在这个阶段成像是最好的选择,能实现“冻结”心脏。
然而,我们还知道哪怕心脏的心律规则时,其前后两次心脏搏动都会存在轻微的差别,一旦在心律不齐或其他状态下,心脏连续跳动时形态上就会有明显差异。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冠脉成像,需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采集冠脉成像所需的原始数据,这就是单心跳成像(One Beat)。
2005年,西门子在机架内整合两套“球管探测器”,以约90°的角度偏移,推出第1台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其时间分辨率首次进入100ms。至今,已经迭代出第3代双源CT:SOMATOM Force,无论技术和功能均已非常成熟,66ms的单扇区时间分辨率基本实现了心脏成像自由。
2007年,佳能在RSNA上推出世界第1台320排宽体CT:Aquilion One,16cm覆盖,实现单圈全心脏覆盖。随后,GE、联影、东软、明峰也先后推出16cm宽体超高端CT。由于足够宽的覆盖范围,宽体CT使得单心跳成像也变得容易。
截至目前,双源和宽体成为了实现单心跳成像的主流解决方案,而且均越来越成熟。
2、单心跳成像的挑战
既然在单个心动周期内完成采集,那么采集时间窗口应该在心脏搏动的相对静止期,比如舒张末期(常用75%表示),就能实现我们口中的“冻结”心脏。然而,心率越高,心脏舒张静息期就越短:
当心率<60 次/分时,心脏舒张静息期持续时间约250ms,则单扇区时间分辨率要低于250ms,机架转速要<0.5s/r;
心率70~90 次/分时,心脏舒张静息期持续时间约150ms,则单扇区时间分辨率要低于150ms,机架转速要<0.3s/r;
当心率90~120次/分时,心脏舒张静息期持续时间约100ms,则单扇区时间分辨率要低于100ms,机架转速要<0.2s/r;
不同心率下心脏舒张期持续时间
显然,心脏的相对静止期会随着心率的加快而明显缩短,要想实现理想的单心跳成像,只有提高CT时间分辨率,即提升CT的机架转速。
比如,16cm宽体CT的最高转速经历了0.35 s/r、0.275 s/r、0.25 s/r,支持0.2 s/r的机架也正在研发之中。双源CT的探测器宽度和时间分辨率也经历了2.78cm/83ms、3.84cm/83ms,5.76cm/66ms,未来可能还会迭代。
16cm宽体CT的优势
对宽体CT来说,其冠脉CTA检查是采用不动床轴扫方式实现单心跳成像,扫描流程很简单,技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心脏扫描技术。
宽体的优势是,因其探测器足够宽到包裹住整个心脏,有无视节律的先天优势,当心率条件好时,通过简单一圈轴扫即可完成,当高心率、心率不齐、房颤和屏气困难时,多心跳采集然后挑选原始数据重建,也是单心跳成像的重要补充。
双源CT的优势
很多人不理解双源CT的探测器宽度如何做单心跳成像。其实,它是利用独家的炫速模式(turbo flash mode),在采集时间窗内,使用超大螺距利用双套探测器进行双螺旋采集,以快制快。以force为例,其最快覆盖速度高达737mm/秒,在0.13秒左右即可完成冠脉捕捉。
对于双源来讲,独特的优势就是轴扫时难以比拟的单扇区时间分辨率,66ms带来的锐利的图像质量,sequence轴扫带来的图像口碑,是Force竞争力的核心。
3、单心跳是手段,图像才是目的
众所周知,心脏是运动的,且各支冠脉的运动也有其各自的轨迹而又各不相同,“冻结”只能在有限时间区间进行,否则冠脉运动产生的拖影等运动伪影,有时会严重干扰狭窄率的判断,造成CT所见与DSA差异过大。
以64排CT为例,由于多扇区重建是使用多个心动周期数据拼出的心动周期图像,要求在扫描期间内患者心率不能发生明显变化,否则就不能够准确匹配不同R-R间期数据,导致图像质量下降。这种方式会导致大量原始数据被抛弃,本质上以剂量代价保证检查成功率。
鉴于CT硬件的提升是有上限的,因此理论上心率就不可以无限制的高。随着机架转速逼近0.2s/r,转速提高带来好处的边际效应递减。因此,近年来,各CT厂商都推出了 运动伪影矫正技术,成为提高动态器官成像能力的又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佳能的Adaptive Motion Correction(AMC)、GE的Snap shot Freeze(SSF)、东软的Coronary Motion Clear(CMC)、联影的CardioCapture等等,实现了冠状动脉内运动补偿,减少了运动伪影,尤其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运用,使得冠脉运动伪影更小或者消除。
类似的冠脉运动追踪技术或运动补偿技术,也提升了冠脉CTA图像质量,用软件技术实现了曾经只能用硬件才能达到的高度,所以出现了“ 等效时间分辨率”。虽然“等效”一词并不讨喜,但此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从实际临床表现,并非只有16cm宽体CT和双源CT才能实现高质量冠脉成像,8cm宽体CT在更高级算法加持下,无论是剂量水平还是图像质量,也已经非常优秀。比如,飞利浦超高端皓克Spectral CT,结合350mm/s的快床设计和Precise Cardiac AI算法,也能将无法诊断的冠状动脉影像转变成无运动伪影影像,将心脏检查提升到新高度。
此外,追求单个心跳内成像的理想固然美好,但是图像质量和诊断价值才是根本。如今,高端CT的冠脉CTA检查旨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和信息,往往只需一次扫描,即可获得高质量冠脉结构显示、支架的狭窄程度评估、心肌活性分析、斑块成分与破裂风险评估等多种功能,并提供单能级图像、无水碘图、碘密度图及有效原子序数图等能量成像,以及类IVUS、类PET、类DSA、类MR等功能成像,真正实现心脏的多参数、多角度一站式诊疗。
从这个意义来讲,单心跳成像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所以,不必过于执着于纠结CT是足够宽,还是足够快。我们要根据结果来综合评价设备性能,才是理性的选择。。。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