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立三级医院副院长访谈,看医疗新基建落地情况
文章来源:械企必读;转载要求:首发24小时后可转载,需注明来源
医疗“十四五规划”
2021 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共同编制发布《“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 实施方案规划了 4大类、15小类工程建设,并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医疗建设目标和任务。
千县工程
2021年11月3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方案(2021-2025年)》,明确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基础。
自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国内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暴露出短板,医疗新基建如火如荼地开展,其落地情况如何,我们一起通过对一位公立三级医院副院长的访谈记录了解,具体内容如下:
01
医疗新基建提出背景
新冠疫情虽然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也暴露了公共卫生的一些短板,而围绕这些短板进行的建设都可以作为“医疗新基建”。
1.医疗服务结构性问题突出
截至 202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103万家,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家,而三级医院只有2996家,占比仅为0.3%,却提供了占全国34.2%的床位与26.3%的诊疗人次,不均衡问题显著。
2.ICU床位少
根据行业内数据,国内实际每10万人拥有ICU床位数约5张。根据世界重症与危重病医学会联盟数据,加拿大和德国每10万人拥有的ICU床位数分别高达13.5和24.6张。
3.医院配套设备少
2018年,日本、美国每百万人MR保有量分别约为55.2台和40.4台,同期国内仅有9.7台。2019年中国每百万人CT保有量约为18.2台,仅为美国每百万人 CT保有量的约三分之一,而PET-CT保有量更低,2020年中国每百万人 PET/CT 保有量仅为0.61台,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同期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分别为5.73台、3.70台、2.86台。
02
访谈纪要内容
1. 疫情三年间医院的营收水平及疫情前后的营收变化?
2020年因为疫情,与19年的营收基本持平;
2021年上涨7-8%;
2022年受上海疫情较大影响,预计营收上涨在5%以内,今年的营收情况具体要看疫情的严重程度,预计22年收入在60亿左右。
2. 医院每年会投入多少资金在设备购买上?
在不扩张的前提下,常规年份的投入在1.5亿左右。
基建周期较长,成熟医院大部分时间不会有空间增长,1.5亿是医院每年常规设备的投入金额。但若某年医院有新的基建项目投入使用,则设备费用要根据规模大小相应增加。
设备费用包括设备的更替,也包括新购置设备(新购置设备不需要场地的扩张),维保费用所占比例相对很低。
关于设备更替:若业务量增长,内定采购量也会有所增加。如检验科业务增长,则会增加购置检验设备。
具体设备投资比例要看各个医院的特点,专科医院的设备购置费用与综合医院相比要低很多,同规模的儿童医院设备购置费用只有专家所在医院的1/3。每家医院的学科发展也不相同,设备费用与医院学科发展情况也有关。
3. 过去三年主要购置了哪些设备?
一般大型设备至少要8-10年才会考虑更新。
在新购置设备中, 放射科 设备所占比例较高;超声科的设备价格较高;此外手术室的器械(达芬奇机器人、麻醉剂、呼吸机、监护仪、超声刀、手术显微镜等)损耗较大,购置也较多;大设备会购置直线加速器、磁共振、CT、内定中心、 ICU设备等。
4. 新冠后设备采购上是否有新的改变?PCR实验室,PCR仪购置增加。
新冠后,发热门诊的扩建, CT的引入量增加,也增加了大型的放射设备。我国社会面疫情防控力度到位, ICU没有较大变化 。
5. 若放开疫情管控,对ICU的需求是否会变大?
目前国家并未鼓励建设ICU,因为ICU的人员、场地、设备投入都很大。
三甲医院对ICU床位比例有固定指标要求,医院会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与病人情况调整相应比例。
6.疫情三年国家有哪些政策支持医院建设?
公立医院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对政府要求并不高,政府若有能力,会给医院增加相应投入,若政府能力有限,医院并不会对政府提出较高要求。 医院在疫情前后收到的政府补贴并没有较大区别。
7. 新冠后政府鼓励公立医院发展,专家所在医院是否有新建?
这是宏观政策, 公立医院的新建、扩建、改建自2015年就开始了,新冠疫情只是让这类趋势变得更加明显。
8. 专家所在医院是否开始做DRG?
刚刚开始做。对医院营收与设备采购影响不大,DRG核心是医保基金的使用,对医生诊疗规范和成本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受到了 一定影响。
公众对DRG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对医院利润还是有一定影响。目前主要影响的是 住院收入 ,门诊引入类似 方式后对收入和医疗结余都会有一定波动。
9. 医院购买设备的具体流程?
每年设备使用部门会上报需求,医院设备管理委员会针对需求进行投票,需要采购设备的科室需要在委员会上进行设备购买的原因阐述与效益估计,最后在院务会上进行决定,将计划下达给采购部门。
衡量指标涉及 工作量 (如CT、超声的平均等候时间)、学课建设要求(具有优先级)、设备效益测算数据等。
专家所在医院CT设备购买价格在500万左右,一般4-5年才能回本。CT的价格跨度较大,具体要根据业务方向进行分析,此外,CT的维保(一般在价格的5- 10%)、电力和人员费用较高,因此回本周期较长。
空调和大型设备用电占医院用电比重较大,照明用电仅占10%左右。
10. 部分大型设备的回本时间?与CT情况相似。
超声的回本时间较短一些。体检中心的超声器械约1-2年就能回本。胃肠镜没有仔细测算过。
11. 医院更加看重的指标?
盈利能力是一方面,一般只要业务量和学科发展有需求,就会购置设备。若学科发展有要求,则会把经济效益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
12.未来可能会购置的设备?
目前医院设备在整个领域处于较为顶级的位置,之后的设备购买会牵涉到更多政策支持。
专家估计未来五年对检查设备的需求会处于增长的态势。新院区与规划时相比, CT和磁共振的实际购入量增长了一倍左右。
新院区的建设,从立项到开工需要漫长的时间,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局部改造,因此会有较大的数量变化(新院区规划时购入3台CT,实际购入7台CT,新冠时应发热门诊规范要求购入了1台CT)。
13. 专家所在医院最为热门的项目?
受健康宣传的影响,做肠胃镜的人很多,原有的内镜场地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需求,因此造成了排队。
超声对场地的要求相对不太严苛,因此情况会好很多。
超声设备的购入也是受业务量和学科发展的影响,要避免资源浪费。
14. 在采购过程中是否会偏好国产设备?
作为公立医院,支持国产设备。目前国产设备的质量和适应度都在不断提升,医院愿意采购国产设备。
相对而言国产内镜的发展不太成熟,在技术上还需要很大的提升。其他国产设备的发展都较好。目前医院没有买过国产的胃肠镜,在国外品牌中以奥林巴斯为主。医院直线加速器主要购买的是医科达和瓦里安。
选用机器首先考虑 性能和稳定性 ,只要国产设备达到了水准,则会考虑采购。国家并没有强制购买国产设备,但会有一定资金上的支持,国产设备在县市级医院的份额在不断上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