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小徐,请回答
第一次见到小徐,是个下雨的周五夜晚。
当时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时而大时而小,期间还伴着几声刺耳的电闪雷鸣,此时城站院区6号楼前方漆黑的空地上来了一辆红蓝灯不停闪烁的救护车,后车门打开了,推下一个卧床的年轻患者,那个人就是小徐。
小徐推进病房时,我看见他留着寸头,肤色黝黑,17岁的面孔也比同龄人多了一些沧桑,他静静地平卧在床上,侧着头,眼神空洞地看着窗外的雨,双手却紧紧地抓着身上的被子。
“你哪里不舒服,请告诉我”,我看了一眼他身上的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尚且平稳。我轻轻地拍了拍他“小徐小徐,你要配合回答我”,结果他用眼神瞥了我一眼,依旧一语不言,然后摇了摇头,闭上了双眼,患者情绪低落,我也不便继续问诊了。
于是我只能转向询问小徐的父亲,他的年纪不大,才30多岁,他用带着云南口音的生疏普通话,稀稀拉拉地交代着小徐病情。
原来小徐1周前因意外在高处发生坠落,当时就出现了腰背部持续性钝痛,双下肢活动不利,脐水平以下感觉减退,查了CT提示胸腰段骨折脱位,伴下肢截瘫,紧急转到我院做了胸椎骨折切开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做了手术后,为了进一步康复治疗,从余杭院区转到了城站院区。
我们给小徐做了全面评估,脊髓损伤分级 A级,日常生活能力ADL 20分,双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未引出,各项指标都提示小徐的康复预期不如人意,我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小徐的父亲,他也一筹莫展,皱起了眉头,停顿了几秒钟后,只是简单地吐露了几个字“嗯,我知道了,先治着吧。”
我们一面根据小徐药物使用情况,定期调整激素甲泼尼龙用量,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其他药物营养神经,通便,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另一面也采取了综合康复手段,完善了尿动力学检查,为小徐量身制定了一套康复方案,腰骶部经颅磁治疗、盆底肌锻炼促进患者二便情况,体外膈肌起搏改善心肺功能,运动、有氧、平衡、关节松动疗法维持关节活动度,延缓肌肉失用,以及激光照射促进背部伤口愈合,气垫床预防下肢血栓等。药物联合康复,双管齐下。
我们每天看望小徐,他大多数时候侧着头,静静地望着窗外,我们向他主动了解情况,他也总是微微地点点头,很少说话。
小徐的父亲与他平时基本不沟通交流,一个躺在病床上,一个坐在躺椅上,距离很近,但也很远。
躺在床上的小徐,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就如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排斥着生命的活力。
我们与小徐的父亲也进行了深入沟通,陪伴不是简单地坐在一块,你刷你的短视频,不是冷言冷语地让小徐自己按揉肚子,多一点耐心,多两句解释,多三份热情,也许就会让小徐多一些对生活的盼望,更有家的归属感。
之后的日子,小徐与他的父亲之间交流的言语虽然依旧不多,但行动上在慢慢向彼此靠拢。剥水果,盖被子,这些日常小事让父子俩有了更多的沟通,小徐也从之前疏离的“嗯”,变成了温和的“好的,我明白了”。
小徐不再常常望向窗外的车水马龙,他的目光会停留在他的父亲身上,停留在同个病房的病友上,有时听听其他人的故事,甚至偶尔也会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
很快就到小徐出院的日子了,那也是小徐第一次跟我们主动说话,他清了清喉咙,嗓音略带有生涩,露出个腼腆的笑容,“谢谢你们,今后一切顺其自然”,他的声音不大,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了。
小徐和他的父亲向我们挥了挥手,坐上了车,缓缓地驶出了我们的视野,那天天气灰蒙蒙的,依旧没有阳光,但是下了多日的雨已经停了。
小徐的经历让我想起了那句常说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疾病面前,医疗技术是相对有限的,但医患间的人文交流有时也能发挥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因为病情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更涵盖了患者对它本身的态度。
医患之间,也许是查房时常挂在嘴边的问候,也许是办公室里特意的叮嘱,日常普通的人文细节,有时候对一个患者的病情预后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小徐行动的转变也在回答着“如何允许一切的发生”这个问题。
一切的发生,本身你就是不可能去阻挡它,你害怕是这样,不害怕也是这样,所以允许它的发生,不再跟它较劲,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接受世事无常,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允许自己的人生出现错轨和暴风雪,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到继续前进的力量。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这是小徐的回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