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重性抑郁的病程不一,可能为突然发病,也可能在数周至数月内缓慢发生。发作通常持续数月。恢复后常有残留症状。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特征为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以及重性抑郁发作。
我们先来看几个心理科的门诊病例,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同样患上了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的表现有什么?
双相障碍患者表现为躁狂、轻躁狂、重性抑郁或混合特征。这些特征的严重程度在不同患者间和同一患者中差异很大。
一些有症状的患者会缓解并恢复心境正常,而另一些患者会从一种综合征即刻转变为另一种综合征(例如从重性抑郁转为躁狂)且不存在心境正常的间隔期。
双相障碍起病时的心境发作通常是重性抑郁。
一项纳入2308例患者的研究发现,一生中的首次发作情况如下:
重性抑郁—54%
躁狂—22%
混合发作(同时存在重性抑郁和躁狂症状)—24%
在能诊断出的双相障碍起病之前就可能出现前驱症状及征象,例如易激惹、焦虑、心境不稳(“情绪波动”)、激越、攻击性、睡眠障碍和活动过度。然而,其它精神障碍的前驱症状期间也可出现同样的特征。
躁狂、轻躁狂、重性抑郁、混合特征、精神病性症状都是双相障碍的症状。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症状的具体表现。
躁狂
躁狂发作包括有临床意义的心境、精力、活动、行为、睡眠及认知改变。同一名患者在部分病程中的发作往往相似。不同患者躁狂发作的强度差异很大。
心境的异常高涨、易激惹和不稳定是诊断躁狂所需的核心症状。
典型躁狂的特征为心境异常愉悦、欣快或高涨,可能伴有脱抑制(例如穿戴过分华丽或在公众场所脱衣物)、无视社会规范、狂妄自大,以及不断寻求刺激和社交活动,例如行为轻佻、重拾旧时友谊或与陌生人煲电话粥。患者心境高涨时可能最初具有打动他人的感染力,但往往对他人需求不敏感而遭到反感。
躁狂的另一核心诊断症状是精力和活动的持续增加。
计划和活动增加的特征常为冲动、判断力差和漠视风险。此类行为包括:新的和愚蠢的商业投机、无节制的透支消费、不贞行为或与陌生人性交,以及鲁莽驾驶。此外,患者通常无法完成许多已经开始的任务或项目。
躁狂患者常有过度的幸福感和自信,甚至还有精神病性范畴的夸大。例如,一些患者认为自己与上帝或名流有特殊关系,或者拥有超越他人才能的天赋。
此外,躁狂的典型特征还有睡眠需求减少,这不同于失眠,失眠是感觉疲劳仍无法入睡。躁狂患者即使短睡(例如3小时)甚至不睡,也可能感觉休息够了,或感觉精力充沛和“兴奋”,有些患者可持续数日不睡。
常见的认知症状
思维奔逸、注意力随境转移,以及很难区分有关与无关的想法。这些症状导致意念飘忽(从一个话题突然转向另一个话题,两个话题间有可理解的关联)。此外,患者可能无法回忆起躁狂发作期间的事件。
躁狂发作时患者通常高声言谈、言语迫促或语速增快且难以打断,可能伴有玩笑、歌唱、拟声词(选词基于发音而非含义)和戏剧性举止。
易激惹患者往往发表充满敌意的评论,比平时更易诅咒或发誓,或愤怒地发表长篇大论。
因此,躁狂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显著受损,常需住院以保护患者并防止其做出后果惨痛的行为,例如经济损失、失业、离婚和伤人。治疗的难点之一是许多患者(尤其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很难认识到自身的精神疾病和功能障碍,也无视他人的意见反馈。
躁狂病程可能以突发为特点,发作会在数日内快速进展。躁狂发作的持续时间从数周至数月不等。躁狂消退后通常不会残留症状。
轻躁狂
轻躁狂发作的特征为与躁狂类似但程度更轻的心境、精力、活动、行为、睡眠和认知改变。
轻躁狂期间自尊可能膨胀,但从不会达到躁狂期间那种妄想性夸大的程度。
尽管轻躁狂或躁狂都可出现精神活动过多和意念飘忽,但轻躁狂患者的思维形式更有条理。
轻躁狂患者的思维通常迅速且有创造性,从而导致目标导向的活动增加且成果颇多;而躁狂患者的思维奔逸且不连贯,从而导致漫无目的或无效的过度活动。
轻躁狂患者说话快速且大声,但相对躁狂患者来说通常较易打断。
轻躁狂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可能较好或轻度受损,而躁狂患者该功能明显受损。
轻躁狂患者仅有轻至中度的冒险行为,但躁狂患者有严重的冒险行为。
轻躁狂没有精神病性症状,通常无需住院治疗。
轻躁狂的病程通常突发,并在1-2日内迅速进展。发作常在数周内消退。一些患者的轻躁狂症状可能比躁狂症状更快消退。尽管如此,仍须认真对待轻躁狂症状,因为其可能提示病情更不稳定和需要治疗。
重性抑郁
与单相重性抑郁相似,双相重性抑郁的特征通常为情绪不良,以及精神和身体活动减缓,例如语速慢且声音小、寡言少语。对性交等令人愉悦的活动兴趣极低,精力较差,记忆和专注力受损。
常见食欲下降伴体重减轻,但一些患者会出现食欲增加和体重增长。尽管行为通常变缓,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激越,例如静坐不能或绞扭双手。
双相抑郁患者常有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无价值感、过度内疚感,以及自杀意念和行为。
重性抑郁的其他临床特征包括:目光接触少、不讲卫生、外表不整洁、无助感和绝望感、反刍思维和优柔寡断、消极和虚无的想法、躯体症状(例如疼痛),以及心理社会功能受损。
双相障碍的抑郁症状比躁狂/轻躁狂症状更常见,尤其是双相Ⅱ型障碍患者。
同一名患者在双相重性抑郁多次发作时的症状特征往往不同。
双相重性抑郁的病程不一,可能为突然发病,也可能在数周至数月内缓慢发生。发作通常持续数月。恢复后常有残留症状。
混合特征
精神病性症状
在躁狂、重性抑郁和混合发作期间,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例如妄想和幻觉,也可出现紊乱的思维和行为。与双相重性抑郁相比,躁狂发作期间可能更常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轻躁狂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妄想可能包括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宗教妄想或政治主题妄想,幻觉通常为幻听。
双相障碍的共病
大多数双相障碍 患者至少有1种精神共病或躯体共病,许多患者有多种共病。
精神障碍
焦虑障碍:包括广场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进食障碍
强迫症
人格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边缘型人格障碍经常共病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患者更常有猎奇和伤害回避等人格特质。
物质使用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经常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例如酒精、尼古丁、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大麻、冰毒等。
相比无共病史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患者的病情更差,包括:
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更小
心境发作恢复的可能性更低
心境反复发作更频繁
心理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更差
有违法问题史和暴力史
自知力更差
更冲动
企图自杀次数更多
心境症状更多
住院治疗更多
神经认知功能障碍
攻击性更强,被拘捕次数更多
躯体疾病
双相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风险增加。
包括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血脂异常、胃炎和胃溃疡、头痛、HIV感染、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病毒性肝炎、代谢综合征及肥胖等。
临床上,大部分双相障碍患者都合并躯体疾病。随着双相障碍患者年龄和病程增加,合并的躯体疾病数量及严重程度可能也会增加。
相比没有躯体疾病共病史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合并躯体疾病患者的病情更差,包括:
抑郁发作恢复的可能性更低
心境反复发作更频繁
焦虑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的患病率增加
心理社会功能更差
企图自杀次数更多
全因死亡率增加
因此,识别并治疗双相障碍患者的躯体疾病有望降低早死率。
双相障碍可能会出现的负性事件
神经认知功能受损
多项采用标准化测试的研究表明,双相障碍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在心境正常期和心境发作期均受损。
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言语记忆、执行功能、信息处理速度。然而,智商似乎基本不受影响。
双相障碍常伴有社会认知或社会能力受损,包括以下能力:
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信念和意图
识别他人基本情绪,例如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和惊讶
通过权衡不同奖惩方案来做决定
死亡
一项研究估计10%-15%的双相障碍患者死于自杀,多项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死亡率高于一般人群:
一篇meta分析纳入了14项观察性研究共3700例双相障碍患者,观察到的自杀次数是预计值的15倍。
一项研究通过瑞典全国登记数据发现,女性双相障碍患者(n=8808)的自杀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22倍,而男性患者(n=6578)的自杀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15倍。
自杀企图
双相障碍患者常有自杀企图,与下列因素有关:
单身
有躯体或性虐待史
双相障碍发病年龄较早(<25岁)
抑郁症状
混合特征
逐渐加重的进展性抑郁和躁狂发作
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药物滥用和酒精滥用
自杀死亡的家族史
暴力
实施暴力:
双相障碍患者似乎比一般人群更常施暴,但这种较高风险至少部分归因于共病,例如物质使用障碍。
相比其他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更常见于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患者在心境发作期攻击行为更常见,即使在心境正常时,攻击行为也可能比一般人群更多。
遭受暴力:
双相障碍患者成为受暴者的几率似乎与成为施暴者的几率相当或更高。
法律问题
躁狂患者经常招致刑事司法问题。更可能受逮捕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受过逮捕、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物质使用障碍。
总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