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一院一策 四个提升”助力医共体建设高质高效
“一院一策 四个提升”助力医共体建设高质高效
文|易纤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推进“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模式,将分级诊疗落到实处,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委、县政府围绕解决百姓“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断强化政策措施,全力推动石门县医共体建设工作落细落实。2019年10月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相关医改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印发了《石门县推进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及医共体系列配套文件,以石门县人民医院和石门县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分别与全县25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1+1+14”和“1+1+9”的两个县域医共体。石门县中医医院牵头的中医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由10家单位组成,包括县红十字会医院、县血防院、夹山镇卫生院、新关镇卫生院、维新镇中心卫生院、磨市镇中心卫生院、南北镇卫生院、壶瓶山中心卫生院、东山峰卫生院及秀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石门县中医医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受地理位置和基础条件的影响,发展不均衡。根据每家成员单位的现状和特点,牵头医院党委提出了“一院一策,四个提升”的精准帮扶战略,并于2021年启动中医医疗集团“组团式”帮扶模式,明确一个优势学科团队帮扶一家乡镇卫生院,从而达到四个方面的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学科能力提升、队伍素质提升,推动医共体建设高质高效。2022年1月29日,县中医医院8名挂职业务副院长在局党组会研究通过且正式任命,并陆续到相关成员单位任职,利用牵头医院的各项优势,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就近、连续、节约、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县中医医院指导红十字会医院6S工作
一、上下联动看病少跑路
2021年7月,家住壶瓶山镇读高一的女孩因脊柱侧弯,暑假在县中医医院的针灸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开学后因路途太远未能后续康复治疗。9月,其母亲听说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崔海波每周在壶瓶山医院坐诊,便带着女儿来卫生院继续治疗,母亲惊喜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崔主任看病,真的太好了,我们家丫头的治疗就不会耽误了,又节省了路费,还不影响学习”。家住壶瓶山镇后山村的杨奶奶腰腿疼多年,家中有牲口要喂养,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孙女要照顾,一直没有时间到县城大医院治疗,听说现在卫生院有县中医医院的专家坐诊,并开设了针灸理疗科,便到卫生院找县中医医院的崔主任就诊,“这下我有救了,刚好周末到镇上陪孙女,就可以来做理疗,还不耽误屋里的事”。
石门县壶瓶山镇离石门县城100多公里,坐车要3个小时,因为山高路远,老百姓“看病远、看病难”问题突出。壶瓶山镇卫生院是石门县中医医院医疗集团医共体成员单位,由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进行一对一帮扶,并根据“一院一策,四个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帮扶策略:派专家定期坐诊,让山区百姓看病少跑路。建强一个专科,培养一支队伍。每个周末,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崔海波带领团队成员驱车100多公里,前往壶瓶山镇卫生院坐诊,开展业务查房、业务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如口腔科、妇产科、心血管病科等)为山区百姓进行义诊。对口帮扶除了专家义诊、业务指导外,崔海波主任还将壶瓶山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帮扶计划,通过传帮带,为卫生院培养了四名针灸理疗科医生。为了提升基层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崔海波主任带领团队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把科室的“秘方”跌打膏、金黄散、熏洗散等外用内服的中药处方全部复制到了卫生院。目前,壶瓶山镇卫生院开展了针刺、艾灸、穴位贴敷、推拿、拔罐、刮痧、牵引、耳穴压豆、中药熏洗、电针、微针针刺、扶阳罐、小针刀、风痛宁穴位注射等10多类中医适宜技术,涉及颈肩腰腿痛、跌打损伤、感冒、咳嗽等疾病的3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中药使用率从2021年的40%上升到90%,中医适宜技术覆盖率从2021年的40%上升到85%。自精准帮扶以来,开展查房45次,培训34场次,转诊240人次,门诊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000人次。看病少跑路——这是石门县壶瓶山镇老百姓对医共体的最直接体会。石门中医医疗集团的“组团式”帮扶得到了广大山区老百姓和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当地老百姓以前要在县级医院看好的病,现在因为每周有县医院专家来壶瓶山坐诊,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真正解决了“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也圆了花小钱看大病的心愿!
医务人员下乡为群众进行健康检查
二、管理赋能助力医院内涵建设
县红十字会医院是石门县中医医院医疗集团医共体成员单位之一,2021年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医院位于县城区域,如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如何提升质量内涵成了医院发展的难题。院党委决定推荐由院质控科主任闫伟为挂职副院长,对口帮扶县红十字会医院,并明确了帮扶策略:推行6S精益管理,全面提升泌尿外科专业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内涵。
1.推行6S精益管理,打造医院品牌2021年11月8日开始,该院6S精益管理导师团队共6人,对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进行6S打造。经过两个多月的指导,全院共有35个科室顺利完成了三批推广科室的验收。通过6S打造,县红十字会医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室环境宽敞明亮、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各项标识明确清晰、病房更加温馨舒适,工作流程更加简化顺畅,员工的人文素养大大提升,受到患者和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患者满意度从90.5%上升到96.8%。2022年5月11日,全县卫生健康系统6S精益管理推广交流大会在红十字会医院召开。
2.新技术赋能,促进泌尿学科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人才下沉,技术下沉”,县红十字会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开刀到微创的蜕变,经皮肾镜、输尿管硬镜、输尿管软镜、后腹腔镜技术全面开展。县级医院能够开展的结石、前列腺、肾脏囊肿等微创手术在县红十字会医院已经是常规开展项目,并且不弱于同区域同级别医院。特别是泌尿系结石手术从微创到无创,达到了市县级水平,前列腺剜除手术在湘西北地区也是处于领先地位。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6个月以来,完成泌尿外科手术40余台,其中三四类手术32台,均为微创手术方式,患者全部痊愈出院。微创手术的开展,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医院知名度。二是通过“治愈一个病人,带动一个屋场”的口碑效应,扩大了服务范围。蒙泉镇有一位男性患者,二十年前在区域内某三级医院做了“右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近段时间“左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复发,再次入住这家医院准备行“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手术,术中探查,找不到再植的输尿管口,只能遗憾的结束手术,建议患者到湘雅医院去治疗。患者回家后听隔壁邻居说红十字会医院有中医院的大专家长期坐诊,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查看病历资料、反复阅片,给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制定了经皮肾镜穿刺,顺行向下输尿管软镜碎石的备选方案。以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式、最节约的价格,处理了结石。术后第三天患者出院了。
县中医医院医生在壶瓶山镇卫生院看诊、带教
三、协同发展当好“健康守门人”
夹山镇卫生院由县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对口帮扶,心血管病科2021年8月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的验收,成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根据夹山镇卫生院基础条件较好,离县城近的特点,心血管病科主任吕长生带领团队制定了帮扶策略:以提升学科能力、扩大卫生院影响力为着力点,重点在急诊急救能力和慢病管理上进行帮扶。定期安排专家到夹山镇卫生院坐诊。心血管病科、肛肠皮肤科、针灸理疗科、口腔科、中医妇产科每周坐诊专家门诊人次稳定在60人次以上,带动门诊人次全面提升,今年一季度门诊人次达到10238人次,较2021年同比增长 50 %;每周开展一次业务总查房,每月一次医疗质量分析会,3次疑难病例讨论,开展慢病专题讲座20余场,持续一个多月对夹山镇42个村的8500名村民进行两病筛查及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管理档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为提升夹山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规范诊疗行为,从2022年6月份开始在夹山镇卫生院启动了胸痛中心单元的建设,定期开展全院全员的胸痛知识培训与考核,并给予动态指导与督导,有序推进胸痛单元创建。为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夹山镇卫生院组织了一次全院心肺复苏大赛。医护人员的急诊意识和急诊抢救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一院一策,四个提升”的帮扶战略,推动了中医医疗集团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8月,总院共派驻专家285人次,讲课180次,查房145次,义诊人数19270人,上转726人;下转583人,病人满意度达98%。为山区老百姓节省交通费6万多元。2022年元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石门县中医医院的医共体建设成效进行了报道。
石门县中医医院将继续发挥好作为县级中医医院上联下带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探索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在技术、人员、设备、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实现运转高效的县域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服务优势,持续提升县域内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更好推进医共体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全力为石门人民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为提升石门人民健康素养,建设健康石门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来源 | 《健康中国观察》杂志 2022年第10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