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在论坛总结中表示,在仁济医院这所百年老院举行上海国际医学论坛医学创新分论坛,是以思想碰撞与学术引领来践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交医院训。
展现交医力量,践行仁济担当,共话医学创新
10月24日下午,“上海国际医学论坛-医学创新分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科研楼举行,主题为“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该论坛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杨胜利、丁健、夏照帆、贾伟平四位院士作主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施建蓉、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常务副主任顾锡新、学术活动部主任刘昕卿出席分论坛,论坛由仁济医院院长夏强主持。
新时代新征程,医学创新促发展惠民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深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仁济医院院长夏强在开场主持中指出,医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仁济医院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誓言,创医学发展之新。着力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水平,落实高水平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医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 夏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施建蓉作嘉宾致辞,她表示,近年来,医学创新成果在保障人民健康、维护人民安全、惠及人民生活、促进人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医学创新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了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本次医学创新分论坛凝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共识,为推动我国医学事业创新发展,护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 施建蓉
四位院士作主题分享 专家学者共论“创新”议题
“数字医学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两个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医学创新分论坛上,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作题为《数字医学》的报告。他提出,20世纪是医学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是不知不觉地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医疗的碎片化。数字医学就要把这个碎片化的医疗模式重新回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模式。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将有效地提升基层医疗的水平,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 杨胜利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增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人类与肿瘤的漫长斗争史中,伴随着生物技术的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发展而衍生出的新疗法成为制胜的重要法宝。其中,肿瘤免疫疗法是备受人们期待与关注的新型疗法之一,被誉为肿瘤治疗的第三次革命。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丁健从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现状、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 丁健
烧伤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夏照帆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沉浸式技术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的主题报告,通过多个具体案例展现了沉浸式医学技术的实际运用及发展状况。
▲ 夏照帆
糖尿病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在题为《加强临床与科研的融合,促进学科与人才共赢》的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内分泌代谢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分享了以人群健康为起点、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围绕代谢性疾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之路。贾伟平院士指出,在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需要具备学术敏感性、培养使用性、合作发展性和事业忠诚性,临床与研究共融共通,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 贾伟平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在论坛总结中表示,在仁济医院这所百年老院举行上海国际医学论坛医学创新分论坛,是以思想碰撞与学术引领来践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交医院训。人人应是创新之人、处处应是创新之处,时时应是创新之时,仁济人要以科学家精神为榜样,燃起心中创新的火焰,充满激情投入到医学科技创新的浪潮之中,使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人民,促进国家健康事业发展。
▲ 郑军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