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生存率相差超3倍!DNA甲基化指导脑膜瘤分型并预测预后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内衬上皮。目前脑膜瘤的标准护理治疗仅限于手术和放疗,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旨在阐明脑膜瘤的生物学背景,从而找到脑膜瘤术后可以预测患者生存期的生物标志物,但是仍缺乏统一的、临床认可的生物标志物。
近期一项发表在Neuro-Oncology杂志上的研究有望打破这一困局。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以及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合作,揭示了脑膜瘤DNA甲基化是其生物学驱动的背后因素:通过多项分析结果结合DNA甲基化分析结果可以将脑膜瘤分为3个不同的DNA甲基化组,这些不同组别的脑膜瘤有着不同的生物学驱动因素、临床生存结果和治疗脆弱性,这有望为脑膜瘤患者生物标志物指引的临床试验提供广泛的应用基础。
本次研究发现队列的脑膜瘤样本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脑肿瘤中心生物储存库和病理中心中获取,并选择合适的样本纳入,一共纳入了200例样本;验证队列的样本来自2000年~2019年在香港大学接受治疗的365例脑膜瘤患者。在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中,脑膜瘤复发的定义为脑膜瘤切除术后经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再次扩大、进展或生长。
在研究初期,研究人员假设脑膜瘤的DNA甲基化组数据可以对脑膜瘤进行分组,DNA甲基化组的特征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对获取的共计565例脑膜瘤样本进行了DNA甲基化分析、拷贝数变异分析和RNA测序分析,并结合最终的生存数据进行了临床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中两个亚组中,可以驱动细胞增殖和产生放射耐药性的靶向基因FOXM1出现了差异化的富集;而没有FOXM1靶向基因富集的有丝分裂脑膜瘤的亚组则可以通过驱动大分子代谢的基因表达程序从而进行区分。
因此,根据脑膜瘤的DNA甲基化结果可以将脑膜瘤划分为3个不同的亚组。
根据DNA甲基化分析结果对脑膜瘤进行分类
这3个亚组分别为:
Merlin完整脑膜瘤(33%,特点NF2/Merlin调节具有细胞毒性治疗敏感性)
免疫富集脑膜瘤(41%,具有免疫浸润、淋巴管等特征)
高有丝分裂脑膜瘤(26%,特点是具有可以对抗细胞毒性治疗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基因变化)。
其中,高有丝分裂脑膜瘤可以根据其亚型不同的特征进一步区分为高代谢型(19%)和增殖型(7%)。
根据DNA甲基化结果可以将脑膜瘤分为3个不同的亚型,其各自对应的占比分布图.
这3种不同亚型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着很大的差别:
其中,Merlin完整脑膜瘤的预后最好,5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90.9%;免疫富集脑膜瘤亚型的5年生存率也很可观,达到了87.8%;
但是,高有丝分裂的脑膜瘤的预后则很差,5年生存率只有64.5%,而其中增殖型脑膜瘤亚型的5年生存率最低,只有21.8%,不过高代谢型的5年生存率较好,可以达到82.2%。
可以看到,不同分型的脑膜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不同DNA甲基化标准进行区分后不同亚型脑膜瘤患者的预后情况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对脑膜瘤的遗传、表观遗传、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DNA甲基化的分析结果。可以将脑膜瘤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亚组,从而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接受手术后的预后情况,这一方法有望打破目前对于脑膜瘤认知的生物学局限,为脑膜瘤患者找到统一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后续的治疗带来新的方向。
参考资料: Abrar Choudhury, William C Chen, Calixto-Hope G Lucas,et al.Hypermitotic meningiomas harbor DNA methylation subgroups with distinct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Neuro-Oncology, noac224, https://doi.org/10.1093/neuonc/noac22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