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每周一味中药——石膏

2022-10-21 10:42   武体附院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石膏火锻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湿疮肿痒,水火烫伤。

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苏颂谓:“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世人皆以方解代石膏,未见真石膏也。”雷斅谓:“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李时珍谓:“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此描述与当今所用石膏相同。

石膏,中药名,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H2O)。

植物学性状特征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完好晶体呈板块状、柱状,并常呈燕尾状双晶。集合体呈块状、片状、纤维状或粉末状。无色透明、白色半透明,或因含杂质而染成灰白、浅红、浅黄色等。玻璃光泽,解理面呈珍珠光泽,纤维状集合体呈绢丝光泽。硬度1.5-2,用指甲即可得到划痕。相对密度2.3-2.37。解理薄片具挠性。

生长环境

石膏主要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如在气候干燥地区的内海或湖盆地,由于水分大量蒸发,卤水浓度较高,最先从溶液中沉淀出硬石膏,随着卤水浓度继续增加(或超过42℃时)再沉淀出石膏,而后沉淀盐岩等,故石膏常与硬石膏、盐岩等矿物共生。也可由硬石膏水化而成,硬石膏层在近地表部分。由于外部压力减低,受地表水作用,而转变为石膏。

产地分布

主产于湖北、甘肃、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应城产者最佳。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研细生用或煅用。

药材性状特征

石膏为纤维状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痕白色;有的半透明。上下两面较平坦,无纹理及光泽;纵面通常呈纵向纤维状纹理,具绢丝样光泽。体重,质软,指甲可刻划成痕。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主治病证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石膏性味辛甘寒,性寒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烦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治温热病气分实热,温病气血两燔,暑热初起,伤气耗阴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亏。

2. 肺热喘咳证:石膏辛寒入肺经,善清肺经实热,可治肺热喘咳、发热口渴者。

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石膏功能清泻胃火,可用治胃火上攻之牙龈肿痛,胃火头痛,治胃热上蒸、耗伤津液之消渴证。

4.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石膏火锻外用,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作用。用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湿疮肿痒,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注意事项

凡阳虚寒证,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年版

2.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 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3. 高学敏. 《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版

4.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版 

投稿:药学部 王慧第

编辑:袁宝

审核:党总支宣传委员 周诗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敛疮生肌,清热泻火,纤维状,方解石,石膏,中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