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疗法不仅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让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希望。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全国首批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站式手术。该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标志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在心衰器械治疗方面有了新突破,也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多、更安全有效的治疗,带来“心”希望。
01中年女性胸闷气喘难以入睡,反复抗心衰药物治疗不见好
李女士(化姓)今年62岁,从五年前开始,李女士就经常感觉自己胸闷气喘,当地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虽然一直有进行规范的抗心衰药物治疗,但是病情并未见明显好转。最近,李女士的病情越来越重,夜里睡觉都得垫高枕头,平卧后会出现咳嗽气促,总是难以入睡,难受极了,活动耐力也显著下降。于是,慕名来到南京,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找到马根山教授团队就诊。
本着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考虑,在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的指导下,心血管内科叶行舟主任医师和金虹副主任医师、智宏副主任医师、陈龙副主任医师、朱孔博主治医师、周千星主治医师、刘耀武医师、黄丹医师等团队成员,对李女士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讨论。
他们一致认为李女士的心衰反复发作,症状明显,优化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心脏的射血分数(EF值)仍低于35%,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需要植入ICD以进行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但ICD的植入只能对恶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治,不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这可怎么办呢?
02马根山教授团队,行CCM与ICD一站式手术
考虑到李女士心电图的QRS宽度为108ms,不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植入指征,有CCM的植入指征。CCM能够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心衰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经过充分沟通后,在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和诊疗方案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马根山教授团队为李女士行CCM和ICD的一站式手术。
据介绍,CCM联合ICD一站式手术需要在患者右心室内同时植入三根电极,并且要在CCM两根电极间距大于2厘米的同时,CCM和ICD电极彼此间距不小于3厘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ICD和CCM正常感知与起搏,避免相互信号干扰。同时,考虑到更好地发挥除颤的效果,马根山教授团队决定将ICD植入在左侧,CCM植入在右侧。
03全国首批CCM联合ICD,一站式手术在中大成功开展
“精准的放置三根导线对此次手术尤为关键,也是手术的难点,它不仅要求导线参数满足要求,还需要兼顾三根导线放置的位置和间距。”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介绍。
在他的指导下,叶行舟主任医师、陈龙副主任医师及其团队凭借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精湛的导线操控技术,在科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首先从左侧完成近心尖部除颤电极的植入,随后从右侧先后植入两根主动起搏电极置于右室间隔。植入后的三根电极位置非常理想;术中测试两根起搏电极的起搏阈值分别是0.8v(RV)和0.5v(LS),感知阈值分别是10.0mv(RV)和6.7mv(LS),起搏阻抗均低于1200Ω,提示电极准确植入在健康心肌上。
联合测试,三根电极均可以正常工作且彼此无干扰。
术后CCM脉冲钉稳定发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陈龙副主任医师介绍,未来,李女士就可以通过体外充电器,长期且持续地为她提供治疗。CCM的长期治疗还可以通过逆转心室重构,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04CCM填补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
据悉,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先进的心力衰竭治疗装置,2021年在国内正式上市。其工作方式是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心室,在心脏搏动的绝对不应期释放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生理状态,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主要用于窄QRS(<130 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在25%-4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指出,对于规范药物治疗后心功能无法得到改善的窄QRS波心力衰竭患者,或是CRT无效的患者来说,CCM作为目前新的器械疗法,通过电刺激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衰住院率。该疗法不仅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让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希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