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关于排队网络的医联体系统 、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等
岐黄之星 ; 团队读书分享
01 级诊疗下基于排队网络的医联体系统优化
李冰伶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班
文章题目:肖丽萍,李加莲,邵雪焱,池宏.分级诊疗下基于排队网络的医联体系统优化[J/OL].中国管理科学:1-14[2022-10-02].DOI: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20.1668.
关键词:分级诊疗;排队网络;医联体;资源配置;系统优化
文章内容:本文将患者分为轻、重症两类,就医过程分为诊断、治疗、康复三个阶段,基于分级诊疗模式下医联体运行机理剖析和排队网络理论,分析轻、重症两类患者在医联体中的就医路径,建立了两优先级带堵塞排队网络模型,基于患者外部到达率和各节点服务效率求解各节点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平均排队人数以及平均等待时间等系统运行指标。
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针对短期(医疗资源无法增加且就医选择不变)和长期(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高且就医选择改变)两种情形下的医联体系统优化模型,优化目标为患者等待、转诊成本和医院运营成本之和最小,决策变量为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配置。
患者前往医联体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检查诊断阶段,患者获得检验检查报告和病情诊断结果;第二阶段为治疗阶段,医生分析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法并对患者进行治疗;第三阶段为康复护理阶段,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或临终护理。在排队过程中,转诊患者具有优先服务权。
在医联体排队网络系统中,患者希望医联体的服务效率越高越好,以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主要包括因等待引起的病情加重隐患、焦虑情绪,以及转诊所需花费的时间、交通成本等,医联体希望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患者满意度。医联体系统优化目标需有效平衡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患者等待时间、转诊成本,使得总成本最小。
医联体系统优化模型决策变量随着优化策略的改变而不同,优化策略分为短期和长期策略,短期策略是指短期内患者就医选择不变且医疗资源不增加,医联体可以采取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a) 引导患者转诊到相对空闲的医疗机构获取医疗服务;b) 通过医疗资源存量调整使得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c) 提高医疗服务率。长期策略是指从长远看患者就医选择改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提高、各类医疗资源增加,医联体可以采取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a) 通过政策改革引导患者前往或转诊至相对空闲的节点;b) 通过医疗资源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短期和长期策略下的医疗资源配置调整符合如下现实情况:a) 在实际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诊断与治疗阶段的医疗资源可以相互流动,康复护理阶段的医疗资源不能流向诊断或者治疗服务阶段;b) 由于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医疗资源存量调整中,优质医疗资源会往下流动,普通医疗资源不会往上流动;在增量分配中,医联体将会配置优质医疗资源到基层医疗机构,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结论】研究发现:(1) 在短期患者就医选择不变和医疗资源无法增加情况下,不同转诊比率下医联体系统最优资源配置和最小成本不同,医联体系统最小成本随着医院往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患者比率的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加。如果转诊比率较大,则需将优质康复类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以此减少基层医疗机构康复节点的患者等待成本。(2) 在长期医疗资源增加和患者就医选择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当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节点服务效率足够大时,医联体系统成本随着轻症患者前往基层医疗机构比率的增加而减少,随着重症患者前往基层医疗机构比率的减少而减少。在基层医疗质量提升到较高水平后,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率也较高,应将所有康复期患者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若服务率较低,则不应转诊患者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我的思考:文章从轻、重症两类患病类型及将就医过程分为诊断、治疗、康复三个阶段入手,构建医联体间转诊的排队系统演算。
患者在三甲医院进行诊断后转诊,有利于提高患者转诊的接受度,转诊患者排队优先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患者转诊医院的交通、时间成本。转诊前后的医疗服务模式不应有太大改动,各医联体可根据自身专业强项、地域或者带头三甲医院的医疗特点建设特色医联体机构。将医联责任、经济共同体体现在管理制度及流程上,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更能接受转诊治疗。
除此以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质量及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应满足转诊的基本要求,仍需要政府及三甲医院的投入及指导。
在将转诊指标纳入医院考核的同时,也应构建医联一体化的经济,其中应既有时间跨度的共同目标也有各基层医疗点的分配目标,保持医联体内部资源、人力的流通。
医院管理者应具有熟练运用各数据模型的能力,运用大数据预测,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引导患者就诊、转诊,提高医疗资源共同利用率。(若医联体发展足够成熟,或许也可将此指标纳入政府考核)
02 基于医联体模式下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探讨
孟庄栋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市场营销1班
文献题目:罗维军,张维晴,罗新乐,何毅芳,周尚成,王忠武,刘芬.基于医联体模式下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2022(10):35-36.
关键词:医联体;中医科;综合医院
文献摘要:医联体建设是国家医改的重点内容。近几年国家在不断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以提高中医药医疗及服务水平,满足居民需求。综合医院中医科是整个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对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基于医联体资源整合模式下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发展思路。
个人思考:目前所接触的医联体建设都是基于中医医院,对于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建设认识有所不足,通过阅读此篇文章,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综合医院不同于中医医院,其中医科发展面临着资源来源受限、较难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缺乏有效的中西医融合机制等多重发展困境。面对这种困境,首先需要医联体的“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此同时,也要尽力打造区域中医专科品牌,这种创建品牌的思路与市场营销中的品牌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联合医院下属社康中医馆,打造“中医特色服务”组合拳;最后,也不要忽略了互联网的发展浪潮,完善“互联网+医联体”全链条服务。
03 基于TOPSIS模型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刘兴雨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公共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班
文献题目:基于TOPSIS模型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关键词:医疗服务能力;TOPSIS模型;公立医院
文献概述:文章以陕西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TOPSIS评价模型,构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择选卫生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工作效能、服务质量等4个模块,28个具体指标作为二级指标,运用客观计算法计算指标权重,对样本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并探寻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关键影响因素有经济效益指标包括人均年业务收入、收支结余;工作效能指标中的病床周转次数、年出院人数/卫技人员数、年手术及操作人次占出院人次比例;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实际开放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比例、医护比、护理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及医师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包括:(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2)医院盲目扩张导致床位建设问题。文章由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配置,提高人员素质。(2)加强规划,严格审批床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个人思考:通过学习该文章,我认识了TOPSIS、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标以及权重计算方法。
一.TOPSIS是Hwang1981年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和多属性评价方法,它根据各被评价对象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相对距离来确定优劣次序,具有计算简便、距离函数科学、应用较为灵活等优点,并能避免专家打分方式的主观性,对评价指标互不包涵不苛求,可以弥补以往评价方法的不足,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指标选取、指标权重设置及TOPSIS模型运用3个重要方面。
二.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包括:医疗服务能力要素、医疗服务能力结构和医疗服务的产出。其中医疗服务能力要素。床位配置情况(编制床位数、实际开
放床位数,床位配置的公平性分析);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即人力资源素质: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学历构成等;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卫生技术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医师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护理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数之比、医护比等。
三.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一类是主观性方法,如德尔菲法、经验判断法、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客观性方法,如熵权计算法、主成分分析法、客观赋值法等。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力资源的设置,我认为可以从源头即招聘开始着手进行优化,如转变招聘模式,提高进入门槛。而对于医护职工应进行严格化能力培训,建立终身学习制度,从而提高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
04 国外整合型医疗研究:演变、进展与启示
李欣滢
双流区中医医院事业发展部主任
文献题目:王红波,龚曦.国外整合型医疗研究:演变、进展与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09):15-19.DOI:10.14055/j.cnki.33-1056/f.2022.09.001.
关键词: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联体;医共体;
文章摘要:整合型医疗的研究经历了从被忽视的策略成为共识性战略、从单维度定义到多维度定义的过程;其理论原则日益系统化,服务对象、整合类型、整合方向和整合深度共同构成了理论研究的关键要素。借鉴国外研究进展,我国整合型医疗研究在理论上应强化对国际经验的总结,在实践上应从聚焦于组织整合转向兼顾多维度整合,在组织整合中重视规范整合,实现医疗系统和社会系统整合,并建立科学的整合评估反馈机制。
个人思考:非常有意思的一篇文章,通过整合医疗研究,推进实践中很多问题的反思。当今社会是资源整合的社会,医联体建设、医共体建设就是整合医疗的最好实践。文中提出了重视组织价值规范培训、系统整合、评估方法,我认为整合医疗就是统一战线的过程,整合体系要有一致的目标,才能促进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推进整合体系的构建及管理,深入推进整合实践。
05 我国互联网医院运营策略探析
杨文菊
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中心
文献题目:吴丹麦,崔文彬,于广军.我国互联网医院运营策略探析[J].中国医院,2021,25(10):79-80.
文章概述:文章概述目前我国互联网医院呈现“三多”局面:一是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支持推动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二是互联网医院建设达到了新一轮高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成超过1100家互联网医院 ;三是互联网医院运营数据出现大幅增长,包括用户量和业务量,分析目前互联网医院运营发现的问题①业务开展受限;②运营收支不平衡;③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④医疗质量问题;⑤数据安全问题,并提出运营建议①完善互联网医院运营保障体系;②加强互联网医院资源布局,实现线上线下就诊融合;③以患者为中心,优化线上就诊流程;④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⑤建立互联网医院质控和评价体系。
个人思考: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斤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疫情的出现,更是加速了互联网医院的发展,目前很多大型三甲医院都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实现了线上开药、线上门诊、线上咨询等多项功能,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门特病人互联网医院购买药品医保结算。互联网医院是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将有些业务放到线上,用互联网技术为医院、患者都带来了便利。但不管是线上诊疗还是线下,核心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因此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也要做好响应的质量控制。
文字: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中心读书团队
排版: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李冰伶
审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中心 医院管理学博士 张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