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牙医介绍患者到某公立医院,直接被黑,难道同行是冤家?
虽说“同行是冤家”,但在医疗领域,本级机构受限于设备和技术实力等客观因素,向上级医院转诊疑难杂症,应该说是良好的互动交流。然而,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公立口腔和民营口腔两大系统的关系,却逐渐变得微妙。 而且,作为两大系统核心因素的口腔医生,也开始出现“同行相轻”的怪象,令人遗憾。
01|公立医院医生诋毁民营牙医
近日,小编在网上冲浪发现,一位民营口腔机构的牙医爆料称,自己在将一位病情复杂的患者转诊到当地的公立口腔医院后,被公立医院的口腔医生向患者吐槽“外面的牙医,啥都不懂,你直接来这多省事”。更扎心的是,该患者随后就以此评价为“尚方宝剑”,回头来找该牙医就职的民营口腔机构的“麻烦”。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该医生的转诊行为,可以说是在考量自身机构技术实力后做出的为患者健康负责的好心之举,结果公立口腔医生的一句随意评价,却反过来成为了民营牙医的麻烦,可谓是“吃力还不讨好”。
必须承认,公立三甲口腔医院的科研和临床实力,确实比绝大部分民营口腔机构更优越。毕竟,其医生大多为高学历毕业,在学术上基础更为扎实;并且,公立口腔系统患者就诊量大,接触的疑难杂症更多,医生的实操机会也更多。
因此,公立口腔系统医生的“自信心爆棚”是可以理解的,要是连公立三甲口腔医院都无法处理好患者的病症,那很多民营口腔机构就更力不从心了。
职场人最大的认知盲区之一,就是错把所在平台当成自身实力。公立口腔医生的这种自信心理,可能有自己确实“科研看病样样行”的内因,但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公立医院的身份优势。但无论怎样,这些都不应该成为随意评价民营牙医水平的资本。
同行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医生之间更是如此。患者对医疗科学完全是门外汉,他们对医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圈子之间的互相评价。尊重其他口腔医生,可以说就是尊重自己。
拜口腔医疗市场化程度较高所赐,牙医是流动性相对较高的专科医生之一,公立口腔医生跳槽民营机构或多点执业的现象非常多见,但由于体制招聘政策和人才门槛,民营机构的牙医要想中途进入体制内却困难重重,除非大学一毕业就以应届生身份参加医院进编考试。
但民营机构的牙医也有公立系统牙医值得羡慕的部分,那就是他们相对较高的薪资收入。“钱是万恶之源”,公立口腔医生对民营机构牙医的不屑,其中很难说没有他们眼红收入的因素。
当然了,不止公立口腔医生轻视民营机构同行,一些民营机构的口腔医生,也存在鄙视公立口腔系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服务差劲、理念落后”的现象,认为公立口腔医院之所以客流稳定,纯粹就是依靠公立医院的身份优势,认为除了头部公立大三甲,很多普通的公立口腔科的临床实力都不敢恭维,其综合经营效益之低下甚至“令人发指”。
02|自身优秀无须同行衬托
目前我国口腔医疗市场的主要矛盾,还是口腔医生太少和口腔患者太多的矛盾,大量的口腔医疗需求,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口腔医生来提供诊疗服务。而公立口腔医院和民营口腔机构,其承担的任务和使命、运营与管理模式、医生产生和选聘机制都完全不同,是可以做到“井水不犯河水”的。 公立口腔作为公立医疗系统的一部分,除了提供最基础的口腔医疗服务,还要承担大量和医疗无关的社会责任,例如疫情来临时的核酸采样任务,基本是一声令下就要立即出动。 所以说体制身份既是公立口腔的获客“神器”,也制约着他们的经营效益的提高,毕竟公立医院不是追求营利的机构。 而民营口腔机构虽然要以医疗为中心,但终究还要靠营利来实现机构的长期发展,因此在运营过程中会相对更看重商业利益的变现,这是两种系统根本性质不同而决定的差别。 但医生无论在哪里就职,他们职业宣誓时念的希波克拉底誓词都是一样的,其共同的使命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面对技术实力相对不如自己的同行时,医生在患者面前任何有意的诋毁行为,无疑都是不太妥当的。 有人戏言,目前在中国口腔市场赚了大钱的口腔医生,都是那些甚至大专都没毕业就行医了几十年的牙医。他们抓住时代红利,边做边学,先做再学,慢慢从“无牌无证”的医生进化为持证牙医,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磨炼精进技术、打造口碑,直到如今自主创业开连锁诊所。 而现在他们身旁的手术助理医生,却很可能是一位名牌大学的口腔硕士。
结语:
时也、势也、命也,一位医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但无论自身实力多出色,在患者面前随意评价同行水平,却不该是一位好医生该有的正确行为。 公立和民营口腔两大系统的医生之间,更多需要的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为解决患者痛苦而努力。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