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大力学习的创新思维,因为中国临床医生比较重视技术和技巧的掌握,相对忽视工具的创新。
我们可以把心包穿刺分为“湿性”穿刺和“干性”穿刺,所谓“湿性”穿刺就是指存在心包积液时进行的心包穿刺,多用于心包积液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心包填塞时的抢救。而“干性”心包穿刺是指在没有可见到积液时进行的穿刺,多用于电生理心外膜消融。这是具有挑战性的操作,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当然,所谓“干性”是相对的观念。正常的心包腔存在一定的体液,可以取到润滑的作用,并不是无隙可击。尤其是在心脏底部靠近膈肌的部位,心包脏层与壁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图1A、B、C),可以允许进针。
图1、A、B、C为心包腔解剖,D、E、F进针点在左前斜位透视角度下心底部,进导丝并造影剂确认。
自20余年前Sosa等第一次用18G针进入心包间隙后,Krikorian and Hancock对此进行了改进和规范,形成了心外膜入路建立的5步法的Sosa技术。目前还发明了needle-in-needle穿刺技术,穿刺右心耳或冠状窦向心包注入二氧化碳、磁共振实时引导等等技术。但这些技术均属于高难度或高技巧性,学习曲线较长,今天震锋笔记介绍一种把心包揪起来的器械ViaOne,制造出一个有利于穿刺的心包脏层与壁层空隙。
这是一种新颖的隐针钝头装置,旨在穿刺心包腔前,先用顿性头端捕获壁层心包层并将其缩回(揪)到头端内,然后用隐藏在里面的穿刺针进行穿刺,从而可减少撕裂心包内脏层的风险。 在 11 名人类受试者前瞻性地使用了该设备,91%(11 例中的 10 例)在没有不良事件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穿刺(图2)。
图2
显然穿刺方法还是沿用了Sosa技术,从创新角度来说是工具的改良(图3),也是发明者对“干性”心包穿刺技术的思考和探索。我们需要大力学习的创新思维,因为中国临床医生比较重视技术和技巧的掌握,相对忽视工具的创新。
图3
最后要强调的是,这种方法不适合“湿性”心包穿刺,因为积液的存在让心包壁层不好揪起来。
参考文献
1.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acep.2022.04.016
2.https://cordis.europa.eu/project/id/868213/reporting/fr
3.https://doi.org/10.1016/j.hrthm.2019.04.038
作者简介
程震锋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程震锋,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州市卫健委首席专家,湖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首席专家,CCI第五期学员,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核查专家,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委员会专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青年编委,CTO老伙计成员,2017年创立《震锋晨读》微信公众号读书笔记,至今已累计发稿1400余篇。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程震锋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